怒江古老的渡江工具:溜索

怒江古老的渡江工具:溜索

梯级散文2025-11-02 11:45:47
出六库行十余公里,见路旁围着十余人,不知何为。四川人爱看热闹在中国是出了名的。记得一次在成都盐市口,一个男人举头望着天空,接着有好些人跟着那男人,望向天空。似乎一定要在天上找着点什么。一会儿围了好多人
出六库行十余公里,见路旁围着十余人,不知何为。四川人爱看热闹在中国是出了名的。记得一次在成都盐市口,一个男人举头望着天空,接着有好些人跟着那男人,望向天空。似乎一定要在天上找着点什么。一会儿围了好多人,做着同样的动作。终于有一个小伙子忍不住了,问:“师兄,天上有啥子哟。”那人回答,“没啥子,刚才我脖子有点犟,朝上看是为了调整一下脖子。”围着的人听后“哄”的一声散了,当然,也有不讲道理之人,边走边骂,“龟儿,瓜娃子。”这就是四川瓜娃子。
我们那见得路边堆了一堆人。下车,见那一堆人的身后立着一块大牌子。牌子的底景是两座青山中一条河流。牌子上写着“地质地貌博物馆 生物物种基因库 民族文化大观园 中共怒江州委宣传部宣”。离这块牌子不远还立着一块牌子,不过,这块牌子要小得多,上面写着“怒江大峡谷 亲近自然 体验文化 感悟人生 实现梦想 中共怒江州委宣传部宣。”这块牌子前面有一块写着“辣子味”三个字的小指示牌。我们四川人喜欢望文生义,便想到这里是进入景区购票、休息、吃饭的地方。抬头旋了一圈,不见有房子,也不见有摊子,除了那块大牌子下面的人在讨论着什么外,未见到其他物件。走向人堆,游客正与一当地人就玩溜索讨价还价。这时,我才明白,此地乃是我梦寐以求的飞渡怒江之溜索景点。
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过去,我只在电影和电视剧里见过乘溜索飞渡怒江,在文学作品中见怒江溜索飞渡的情景。
远古时代,傈僳族、怒族人民迁徙到怒江两岸定居下来。由于怒江大峡谷山高谷深,江水急流,交通不便,极不利于两岸居民的生活与交流,特别是那些恋爱中的青年男女,苦于怒江的阻隔,只能靠对歌来交流情感。后来,一位年轻人从怒江上出现的彩虹受到启发,砍来山竹,编成长长的蔑绳,用弩箭将蔑绳射过江,架成溜索飞桥,实现了他溜过怒江与恋人相会的心愿。从此,生活在怒江两岸的傈僳族、怒族、藏族、独龙族居民在悬崖绝壁上,在滚滚怒江、独龙江上架起溜索、藤桥,跨过天险,无拘无束的交往。
说是跨过天险无拘无束,其实没那么简单。傈僳族有句俗话,“不会过溜索的人,算不得傈僳汉子。”
我是一个爱冒险的人,决定试试溜索。此地的溜索不是蔑绳,是钢丝绳,套在两块大宣传画之间,两米多高的水泥与块石混合浇铸的水泥柱上,离河面三米多高,看起来并不险。
我正研究钢丝绳时,对面一男人从溜索上滑过来。那人滑到江中央时,钢丝绳明显晃荡。我的心立刻紧张起来,嘣嘣乱跳,好像那溜索的人是我。当我回过神来时,赶紧举起相机抓拍溜索险景。不过,没有等我按动快门,溜索人已到了眼前,在场的人都看呆了。原来是一位五六十岁的老年人。我惊奇他溜索的胆量,惊奇他溜索的技巧与速度。
这时,我才明白是滔滔的怒江,是高悬空中的溜索,练就了傈僳、怒族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勇敢无畏的胆魄,豪迈的性格。
在场的游客,最终没有一人敢去试试溜索,我只好放弃溜索的偿试,悻悻然离开。
一路下去,直到炳中洛秋那桶,途中除再见过一条溜索外,没见到第三条溜索,代替藤桥、溜索是钢索吊桥,或水泥桥。我心里明白,作为怒江人祖祖辈辈的原始渡江工具——风之桥溜索,将完全退出历史舞台,留下的只能作为历史的记忆,作为当地人体育锻炼和娱乐的工具,作为赚取游人钞票的工具。
值得一提的是,在怒江上,凡有村庄的地方,就有钢索吊桥或水泥桥。我认真地算过,怒江上不到一公里就能看见一座钢索吊桥或水泥桥。怒江可谓世界第一的桥梁博物馆。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