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甫草堂思杜甫
杜甫草堂是成都重要的文化名片。作为文化人,来成都,肯定要去杜甫草堂看一看了。草堂在成都天府广场西南方向,离市中心并不远。但在杜甫生活的唐代,这里应是城西郊区。真正的杜甫草堂,在杜甫离开成都以后就没有了
杜甫草堂是成都重要的文化名片。作为文化人,来成都,肯定要去杜甫草堂看一看了。草堂在成都天府广场西南方向,离市中心并不远。但在杜甫生活的唐代,这里应是城西郊区。真正的杜甫草堂,在杜甫离开成都以后就没有了,我们不可能看到原物。唐后期韦庄曾在这里修复了草堂。现在看到的建筑,应当是明清及以后重修或扩建的。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凭借草堂,纪念唐代伟大的诗人杜甫。
来到杜甫草堂,见浓荫遮天,繁花满园,碧水环绕,曲径通幽,好一个清静之所。园中纪念设施,自前往后主要有大廨、诗史堂、工部祠。“廨”,本为官舍,杜甫曾在朝中为官,所以有“大廨”之命名。杜甫被称为“诗圣”,他的诗作被称为“诗史”,他做过工部员外郎,被人称为杜工部。所以,纪念他的祠堂称为“诗史堂”、“工部祠”。祠堂中有许多关于杜甫生平和写作方面的图片、资料介绍和陈列,让游人可以直观地了解这位伟大诗人的一生经历。
园中还有一个碑亭,上覆茅草,成了杜甫草堂的标志性建筑。想真正想领略杜甫当年居住的情形,也可以,在小亭不远处,有按照杜甫诗文等资料搭建了茅屋,虽是新建的,但情调颇古。
草堂公园里,还有浣花溪,溪畔有浣花祠。据说杜甫离成都后,冀国公崔宁将杜甫旧居的一部分辟为别墅,让其妻冀国夫人(又称浣花夫人)居住,后冀国夫人舍宅为寺。冀国夫人死后,寺中立专祠并绘像纪念她。祠几经变化,到明末已不存。直到清光绪年间,才建造成现在所见的浣花祠。
杜甫来成都,在安史之乱发生后。经过一场浩劫,国势不振,家事凋蔽,杜甫辗转流离,投奔在四川做节度史的严武,在成都安了家。在这里,他过了几年比较安定的生活。在四年多的时间里,他写了240多首诗,其中不乏记述安居之趣的,与那些沈郁顿挫的诗篇有所不同。居幽境写情怀,则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东吴万里船。”见花开鸟啼,则有“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穿花蛱蝶深深见,自在娇莺恰恰啼”。逢春夜喜雨,则写“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喜逢客至,则是“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最值得一提的,还是那首著名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风高,卷去屋茅,床头漏雨,彻夜难眠。在这样艰难的日子里,诗人却以宽广的胸怀,关心天下人的冷暖,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呼喊。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先秦至唐宋,诗词占据古代文学的主要阵地。杜甫是我国诗歌历史上一座不可逾越的里程碑,他的光辉照耀千古。杜甫纪念地很多,在他有家乡河南巩义,在他生活过的甘肃天水、四川奉节、陕西西安、湖南长沙等地,都有可资纪念的园地,而成都的杜甫草堂,无疑是最权威、最知名、最有档资、最值得称道的。
版权声明:本文由传奇新开服网站大全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别让文字一直缺失着
下一篇:妈妈,你一路走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