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林黛玉读西厢

想起林黛玉读西厢

宏奥散文2025-08-31 10:13:02
很早到时候读过《红楼梦》,也读过再早的《石头记》,人生冉冉,悠悠岁月,忘得差不多了,记不起来了。那时候,还在批判才子佳人占据了文章舞台,而我读的正是被批判的东西。林黛玉贾宝玉,花前月下露爱意,似嗔似怨
很早到时候读过《红楼梦》,也读过再早的《石头记》,人生冉冉,悠悠岁月,忘得差不多了,记不起来了。那时候,还在批判才子佳人占据了文章舞台,而我读的正是被批判的东西。林黛玉贾宝玉,花前月下露爱意,似嗔似怨读西厢,于是我想,《西厢记》何方神圣杜撰成篇,竟惹得曹雪芹先生把它写进书里,竟惹得一对痴男怨女为此手不释卷。我想,西厢记就像今日的禁忌小说,在那时只能偷着读罢了。
《西厢记》,最初是由唐代大诗人元缜所著的《会真记。》又名《莺莺转》演变而来。而最终流传于世,被人们接受的《崔莺莺待月西厢记》,还是元代的文学巨匠王实甫所编撰。故事大概梗概是,一名白衣秀士张君瑞(张生)漫游普救寺,偶遇相国千金崔莺莺,扶柩归家葬父暂居寺内,于是一段一见钟情的爱情故事就此展开。
说的是雪花山悍匪孙飞虎愈抢莺莺为压寨夫人,莺莺之母情急之下,说出了谁退得贼人,便把女儿相许并陪以嫁资的悬赏。张生想起同窗,修书一封,请好友白马将军派兵解了围。就在准备洞房花烛之时,崔母变卦,百般阻挠,幸得聪明伶俐的丫环红娘相助,使两个有情人夜会西厢成就风流。后来张生高中,结局美满,推出了“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个永恒的主题。
别说那时,就是现在,也得佩服张生崔莺莺的勇气。怪不得林妹妹读的百断愁肠香魂随,与贾宝玉打情骂俏动春心。红楼里面读西厢,一段经典的文字,一曲初恋的情歌,电影放大的特写,电视推进的镜头。虽然《西厢记》只是拿在林妹妹手里一本书的道具,但是,我还是想着普救寺,我还是想着故事发生的地方,有机会得走一走看一看。
这里靠近黄河,黄河的西边是陕西,南边还是黄河,过河就是河南,黄河在这里,从北南下又向东拐了个弯儿,就在这个拐弯儿里,有一个地方叫永济。这里属山西,真是个鸡鸣三省闻的地方。到这里的旅游者,大多是朝着普救寺来的。
一座巍峨的庙宇坐落在黄河之滨,赵朴初先生手书的蓝底描金的普救寺几个大字,闪着金光透着漂然。普救寺建于武则天初年,居高而建,是一座典型的寺院,老远就能看见高耸的舍利塔。拾阶而上古寺清幽,追寻着张生崔莺莺的脚步。想当年,张生乃一介布衣,行至西廊静僻处,看一如仙女子,环佩叮咚,在丫环陪扶下,缟衣素服,袅袅行来,是何等的惊艳嘡目。
几重院落,曲径通幽,院内古柏,树影婆娑。一处叫做梨花深院的地方,影壁上写着崔莺莺约见张生的诗句:“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这美丽的诗句,可以想象出当年花前月下偷情约会的情形,怪不得张生难以自持,踩着杏树上墙,跳墙窃香留下千古佳话。至今爬墙的手印历历在目,又惹得多少现代男儿抚摸掌印,撩起情思。
张生跳下墙来与莺莺相会,情意绵绵,耳鬓厮磨,哪晓得莺莺绫罗拌腿,一个趔趄,左手扶地,右手撩裙,也留下了千年手印印记。这手印又惹得多少痴情女子重叠其上,暗念找到如意郎君。不知大家曾记否,莺莺的丫环红娘,可是帮了大忙的,她的遗迹何在?真是主仆尊卑,好事成了忘了红娘。不过没事,现在谁不知红娘为何角色?这也是人们感怀红娘的缘故吧。
再登临往上,就到了舍利塔下,遥望黄河入带,似看见张生在古渡与莺莺拜别进城赶考的影子。轻敲塔前的石头,在塔与殿墙之间,发出似蛙鸣的声音,这是我国古建之奇巧的几大回声建筑之一。《西厢记》的名声太大了,以致舍利塔也被人们改称为莺莺塔了。走走停停,细细品味,这里何曾不是爱情的发源地,不是冲破礼教的博物馆呢。
在西厢之前,就有了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在之后,又有了梁山伯与祝英台,还有人们早就想象出来的董永与七仙女……这些爱情故事,被人们传唱不衰搬上舞台,勾起多少心酸情,涌出多少同情泪,与之不同的是,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就发生在佛的脚下,就发生在禁欲的佛堂边,浮屠下,想来,佛对爱也是释然的,宽容的。
爱情,永远是不变的主题,不受时间的制约限制,有情人终成眷属是众望所归,美好的结局更是人们乐意看到的。可叹林妹妹读西厢心驰神往,没有心领神会,如象崔莺莺大胆示爱,结局大不相同。质本洁来还洁去,一缕香魂向西行。西厢可喜,红楼可叹,莺莺随了愿,黛玉未了情,乐哉,悲哉。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