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年

故乡的年

杖莫如信散文2025-04-25 10:27:23
写年俗的文章汗牛充栋,写年俗的大家比比皆是。我写年俗原因有二:一是俗云“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南方和北方,沿海和内陆,皆有差异,他们的年俗是“那一个”,我故乡的年俗是独有的“这一个”。故乡的年俗丰
写年俗的文章汗牛充栋,写年俗的大家比比皆是。我写年俗原因有二:一是俗云“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南方和北方,沿海和内陆,皆有差异,他们的年俗是“那一个”,我故乡的年俗是独有的“这一个”。故乡的年俗丰富而令人难忘,已经做为文化积淀烙在故乡人的精神DNA上了。二是现代的有些人对传统的年俗淡化的严重,在一心一意抓经济的同时,却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和因袭,拯救传统节日,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意义,更是为了拯救人类自己的灵魂,呵护关照自己的心灵世界。为了对传统的年俗忘却的纪念,我岂能不记?
故乡的年俗是从腊月初六开始的。因为故乡逢农历的一六有集市,故乡是远近有名的大村落,店铺多,十里八乡,没有这样大的村子,更没有这样的集市。不要小看这个集市,那个物质困乏时代,交通不便,很多村子连个商店都没有,集市就成了农村人赖以生存的重要交易场所。鸡下了蛋,到集上卖了换成钱,给孩子扯布料买书包。即所谓的鸡屁股银行。打了粮食,扛到集上换成钱,买成柴米油盐酱醋茶,供生活之需。农具坏了,到集市上找铁匠锤锤打打,修缮一新。自然,腊月一到,要置办年货,更是必需要赶集的,因为那个年代一些小的村落压根就没有多少商店,想买点生活必需品就必须到集市上来。
那个时候,一到冬天,田里的庄稼都收完了,乡人们就没有了活计,大雪封着广袤的原野,农村就好像进入了冬眠,到处静谧安详。大雪拥着门,老百姓躲在家里不出,享受着一年的收成。偶尔,便去赶个集,采购些生活必需,归来后依旧清清静静地闭门不出。所以,一交腊月,农村人便焕发了兴致,走出家门,来到年集上,采购年货,备年。旧时农村的年味浓厚又醇久。
整个腊月是为了春节做准备的。整个正月是为了春节做享受的。一个腊月,大家都在安闲地备年。一个正月,大家都在走东家访西家地享受生活。大家收入并不高,有的生活都难有保障,大家却依然气定神闲,快快乐乐。在春节,大人和孩子都可以尽情地快乐两个月。在物质相对困乏的年代里,人们的精神富足而充盈。
腊月初六年集一到,年味就浓了。集市上的鞭炮噼噼叭叭一响,就有了年的韵致。卖鞭炮的,卖年画的,卖大红的对联的,卖糖瓜的,卖干鲜蔬菜的,卖布匹鞋子的,南来北往的人们,背着褡裢,挎着篮子,推着木推车,挑着粮食,赶着羊群,扶老携幼,悠悠闲闲前来赶集。孩子们这个时候还没有放假,呆在学校里,但是鞭炮一响,便被撩拨得难受起来,恨不得赶快考完年试,放了年假,玩个痛快了。
腊月初六集市之后,腊八是要喝粥的。腊八节这天,家家熬制腊八粥。一般用红小豆、黄米、白米、江米、菱角米、栗子、红江豆、大枣、葡萄干、桂圆、花生、莲子等,合水熬制,味道浓烈,甘甜糯口。家家户户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这一天,个别家庭还要腌制腊八蒜,将剥了皮的蒜瓣儿放到一个可以密封的罐子、瓶子之类的容器里面,然后倒入醋,封上口放到一个冷的地方。慢慢地,泡在醋中的蒜就会变绿,最后会变得通体碧绿,如同翡翠。吃起来,酸酸的,脆脆的,蒜香十足,是下饭下酒的一道美味小吃。
喝过腊八粥,以后的年集便是十一、十六、二十一等逢农历一六以此类推,年集越来越热烈,人越来越多,年味越来越重。新年将近,集上的杂耍小吃开始陆续增多,孩子们喜欢的泥老虎、拨浪鼓、洋茄子(现在说的小气球)、糖葫芦、糖人、大米三角、泥哨子、狗皮帽,等等,都来啦,招惹着孩子们,形成了记忆中的年印象,充实了孩子们童年的梦境。大人们忙着利用年集置办年货,小孩子则在放假后,混在集市上逛来逛去,看热闹,买冰糖葫芦,买年画,央着父母给自己买新衣新帽。这样的年集一直赶到腊月的最后一天,或腊月三十,或腊月二十九,这一天家乡人一般称之为“穷汉集”,因为这是置办年货的最后一天,是一年中的最后一个集市,有钱没钱,都得过年,这一个集市都要把年货置办一下了。“办不全的年”,这一天,有些家庭会忽然发现还落下了些年货没有买,也便在这个最后的年集上置办齐全。因为,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
农村的年集上,小孩子尤其是男孩子喜欢做的事情还有一个,就是去鞭炮市看热闹,捡拾燃放后散落下的鞭炮。
旧时农村的鞭市最热闹。大雷鞭、小响鞭、二踢脚、滴滴金儿、泥垛子、转花儿、起花儿、大爆仗充满了鞭市。“噼噼啪啪”一响,孩子们就在家里坐不住了,三三两两,跑到集市上,眼巴巴眼馋那鞭炮,家里没钱买,就趁卖鞭的摊主放“试头子”鞭时,疯抢掉落下来的没有炸响的哑鞭。然后装在小兜里,战利品一般,在玩耍时,用火柴或者点燃的松香点着放。
年集上,各位卖鞭的摊主脸涨得通红,纷纷拿出“试头子”鞭比鞭,喊一声:“又点上喽——”故意将那个“喽”字拖长声调,以唤起买鞭人的注意。然后用长长的大竹竿挑着,点上,噼噼啪啪,人们像瓮一样围拢过来,抬着头看。如果谁家的鞭压市,谁家的鞭的价格就接着涨上去,人们围着争着去买。这时另一家必然不服,拖出“试头子”,再点上,人们又围到这边来。那家又点上了,这里又点上了。此起彼伏。比鞭的卖主脸涨得通红,嗓子喊得有些嘶哑,买鞭的主顾和看热闹的人们看得更有精神。买鞭有种技巧,就是看到摊主放“试头子”鞭时,一个箭步赶上,说声:“这鞭我要了。”十有八九一下子买到了好鞭,因为这时的鞭都是真正的好鞭,摊主心里明白,保证个个响亮。
就在这里放鞭那里放鞭的时候,就在卖主和买主队伍的间隙中,活跃着我们这些小孩子。当鞭一响,就立刻跑到跟前,站在人群的前面找寻机会。鞭在啪啪地响着,但是中间保证有些不响的。一旦看到有的鞭没有炸响,落了下来,要瞅准时机去抢过来。这火候可是要全凭经验。抢早了没准还会在地上炸响,如果正握在手中炸了,那可不是闹着玩的,要付出鲜血的代价,受罪不说,父母还要责骂,老师还要训斥,那可是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倘若抢晚了,那还有你的好果子?别忘了有好多小孩的眼在虎视眈眈每一个下落的鞭呢。所以火候至关重要,既要炸不着,还要抢到手,而这经验可不是纸上谈兵就能得来的,要全凭实战,在实战中摸索出经验。当然,一个抢鞭的好手,没有不付出点血的代价的。当时,别看自己生来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