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隐一禅房

隐隐一禅房

完局散文2025-10-25 07:15:22
从家乡去县城,都要经过一个面海的小村庄,因盛产花蛤,村名“蛤沙”,旧称:“金沙”。村虽小,却是历史悠久,古迹众多。此次逗留蛤沙,只为了拜谒一座古寺。那是一个雾锁海滨的清晨,迎着浓雾,沿溪涧而行。路往山
从家乡去县城,都要经过一个面海的小村庄,因盛产花蛤,村名“蛤沙”,旧称:“金沙”。村虽小,却是历史悠久,古迹众多。
此次逗留蛤沙,只为了拜谒一座古寺。那是一个雾锁海滨的清晨,迎着浓雾,沿溪涧而行。路往山上延伸,不时有枝繁叶茂的古榕映入眼帘,迷迷茫茫。这些树木均有百年以上的树龄,青翠欲滴,树冠极大,绿荫如盖,树下筑有亭台,摆设石板条,为夏季村民纳凉消暑的佳地。不久,浓雾渐渐淡去,一座山如海上仙山漂浮而至,山曰狮头顶山,形似巨狮,山色微黄,又号金狮,乃蛤沙后门屏障。古人说:“蛤沙乃睡狮穴,必须早晚撞钟,催狮醒来,村就会兴旺发达。”果真如此么?我半信半疑。只是我从未想过,自己今天竟会如此虔诚地拜访一座乡村小寺。
终于隐约见到一座小巧的寺院,当然就是我要拜谒的宝积寺了。寺院建于宋嘉祐二年(1057年),也是一座千年古刹了。此间几度修葺,曾于明正统元年(1436年)、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两度重建。据说古寺原来天王殿、大雄宝殿、大士殿“三殿”都建在一个中轴线上。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时遭火焚后废,之后又重建一座大殿。50年代,一度作为小学教师宿舍和办公场所。后来,政府部门在寺院的左侧新建教学楼,遂将寺产归还宝积寺。到了90年代因年久失修破损严重,濒临坍塌,遂由村民集资重修,并新建僧尼宿舍及生活用房,使千年古刹得以重光。
近寺前,门楣上阴刻“宝积寺”,一副斑驳的对联令人唏嘘岁月的流逝,经笔者辨认一番,猜测此联应是:“门朝过屿临碧水,庙耸桂峰积金沙。”“过屿”乃村前海中一块岛礁,“桂峰”即寺后的山峰,为蛤沙村的一道天然屏障,道出寺院依山面海,风光秀丽的大自然奇景。然而,当我踏进寺门,映入眼帘的却是一番破败与荒凉,只能从门内两侧一副字迹模糊的五字对联里,去寻味昔日的繁华景象,联曰:“禅心证水月,法鼓聚鱼龙。”宝积寺规模不大,建筑纯朴,然佛像依旧庄严,环境尤为清幽,是蛤沙村唯一的一处佛门净地。
出寺门,转向山间,偌大的后山满目苍翠,漫山遍野的映山红开得正艳。在宝积寺畔石马岩上,竟然发现一处刻有“刘禹锡过此”五字的摩崖石刻。“诗豪”刘禹锡来过这里?宝积寺建于宋嘉祐二年,虽说也是一座千年古刹,然而人家可是唐朝臣民也,肯定又是哪个好事者胡乱涂鸦吧?抑或是同姓同名者到此一游,勒石为记?权当作一个未解之谜,有待后人考证了。
岁月悠悠,苍茫间的斗转星移。如今,站在宝积寺前,我们已经看不见昔日的巍峨高墙,想象不出当年宝积寺鼎盛时的香火袅袅、经幡飘扬,听不到宝积寺的晚钟,也听不见当年颂经礼佛时的木鱼声声。如今,可以见到的只有那凄凄芳草覆盖了山野,听得到的也只有那毗邻寺院的学校里,不时传出的朗朗书声。
宝积寺的四周遍布榕树,一条溪涧蜿蜒穿过,水声潺潺,景致赏心悦目。夏日里,寺周这些高大的古榕撑开参天巨伞,抗拒逼人的酷热,洒落一地清凉,让晒得黝黑的农夫,可以踏着发烫的石板路到这里透透气。傍晚,人们在一天辛苦之余,可以恣意地躺在用溪水冲洗过的石板上,享受习习海风,漫无边际地讲三国、水浒,从远近奇闻谈到农作物的长势,海产品的捕捞。谈到高兴处,说不定还有人用粗犷的嗓音哼几句小曲,讲一段评话,在平淡的日子里寻找一些乐趣。
临别之际,我想起一首古诗:“逸入罗浮界,山泉泻碎长。闲云盘峭壑,野鸟恋竹篁。群绿争新艳,松萝自有香。晨钟浮起处,隐隐几禅房。”于是,将末句诗改一字,权作此文的题目,不知恰当否?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