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勋章:17条“大喜头鱼”(上)

最高勋章:17条“大喜头鱼”(上)

调压变压器散文2025-09-19 10:55:58
“吴老师,恭喜恭喜!您家运气真好!据我们精确统计,今晚您共钓了十七条“大喜头鱼”(指观众掌声)……”一群青年演员在看完著名楚剧演员吴昭娣在武昌湖北剧场主演的《白扇记》后,兴高彩烈地围着她如是说。碰巧,
“吴老师,恭喜恭喜!您家运气真好!据我们精确统计,今晚您共钓了十七条“大喜头鱼”(指观众掌声)……”
一群青年演员在看完著名楚剧演员吴昭娣在武昌湖北剧场主演的《白扇记》后,兴高彩烈地围着她如是说。碰巧,这精彩的一幕,被目击者的我一不小心“摄”进脑海艺术家数据库,今天倒成了独家艺闻发言人了。
《白扇记》,是楚剧传铳戏经典剧目,也是老吴的拿手好戏,在江城可谓家喻户晓。它无论从剧本内容的多元因素和人物关系设置,还是独特的表演艺术,抑或唱词结构、唱腔设计等方面,都有独一无二的“真玩艺”,是我较喜欢的戏。早想写点什么,正好,老吴也想到此事,颇有不谋而合之意。于是乎,今天有幸请她这位嘉宾来聊聊天,现将我们就《白扇记》艺术探讨的对话,根据记录如下:
时间:80年代
地点:湖北省楚团易俗创作室
嘉宾:湖北省楚团著名演员吴昭娣(简称宾)
主持人:湖北省楚团创作员易俗(简称主)
记录整理:ycy1011825

主:老吴,请你先把个戏剧情梗概讲讲吧。
宾:这归你讲。
主:好,抛砖引玉,我先“打闹台”。《白扇记》(下称《白》剧)把个戏从古至今至所以的久演不衰,从剧本角度讲故事传奇性强是首要的。古代戏曲理论家们倡导,戏曲亦“传奇”,“无传不奇”,“无奇不传”(李渔),“剧之求新求奇,较之诗赋、古文,又加倍焉。”它全集剧情梗概是:辰州知府胡先志告老还家,船过洞庭湖,不辛遭遇盗贼抢劫被杀身亡。其妻黄氏和女儿秀英被贼首赵大强逼为妻、妾;襁褓中之的胡金元被逼抛入水中时,黄氏留下口咬印记,后为渔翁刘金荣夫妇所救,取名鱼网。小鱼网长大后四处寻母,途中与王有仁结为兄弟,王传授其唱道情之艺。一日小鱼网夜宿古庙,冥冥中受神灵点化来至潜江,遂投赵大所开的当铺并当上了管帐先生。端午节那天,他趁赵大等外出之时,将自己苦难身世编唱成渔鼓道情解忧。被其姐胡秀英所闻,请他去与黄氏在当铺后堂相叙,几经周折终得与母、姐相认。之后,胡金元持母所赠家藏传家宝—白扇,至京寻外公黄凯营救,终于报仇雪恨。其中一折是戏的精华所在,也叫《白扇记》,又名《当铺认母》对吗?
宾:你记性蛮好嘛。
主:老吴,你成功扮演黄氏一角。受到广大观众喜爱,请你谈谈塑造人物的艺术经验好吗?
宾:我这个人本事不大,爱好广兴趣蛮大,我爱演武戏,更爱演文戏;我爱演喜剧,但更爱演悲剧。像《白》剧这类戏份量重,人物内心深沉复杂,有人生的辛酸苦辣,又有大段淋漓尽致抒发人物感情、让观众唱腔过瘾的戏是我至爱。不过,爱演并不等于会演,爱只是我的追求。经验谈不上。只算是与老师、同行们作个汇报吧,(不无谦逊地笑道)。

一、说演戏,我发现你一个“秘密武器”,叫先琢磨“戏脉”,就是说,先把你所演的戏和人物的来龙去脉弄个清白。
主:说演戏,我发现你一个“秘密武器”,叫琢磨“戏脉”,就是说,先把你所演的戏和人物的来龙去脉弄个清白是吧?好,请先从这里谈起吧。
宾:一提起《白》剧,楚剧观众便会想到著名演员张云霞。在一九五六年全省会演中,我有幸看过他的演出。的确,张老师把黄氏演活了。后来,好长时间无人或很少人上演此戏。什么原因?不太清楚。要说这戏也蛮怪,莫看它是个小戏,难度比大戏的不得小。剧情就是不相识的一家人碰到了一起;戏剧冲突也简单,就是认不认母;人物也少,只有母、子、女三人;布景导具么,更简单,就一张桌子两把椅子;最有特点的还是全剧几乎没有道白,全是唱,唱词多达400多句。仅黄氏唱词竟有170多句。你方唱罢我方唱,从开场唱起到下场,硬是一共唱了一点零五分钟。现代戏如果这样写,肯定观众走光,反正我没见过。说实话,经老前辈们一代一代口口相传,心心相授,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千锤百炼,不断提高,留下了不少“真玩艺”,才使它成为经典剧目,当然看谁来演也有要求的。所以,这个戏是蛮不好演的哩!弄不好,就“砸锅”了。尽管有人说我是“花腔楚音”、是“吴派”。其实,那不过是过奖之言。要说我是“无派”,那倒还差不多。(嫣然一笑)
主:曾听说这个剧本,在五十年代戏改中多次被禁、被封杀,对它的思想性长期以来是有争议。剧本是一剧之本,是演员进行再度创造人物的依据。你是怎么看待这个剧本的?
宾:我这个人从不怕难,越难的事越干。先从吃透剧本,琢磨人物,找准人物基调入手。是的,《白》剧在解放后一直是有激烈争议的,据说几次把它打入了“另册”。争议的原因之一是:黄氏母女,一个是四品皇堂知府老爷的夫人;一个是官府的千金。做了与有杀夫之仇的赵老大的大、小两房妻妾,居然长达十年之久。它的可信程度在哪里?她是苟且偷生吗?她如此忍受有什么动机?目的又是什么?对黄氏这样一个人物是让观众同情,歌颂?还是否定、批判?一句话:这人物是什么基调?在这个大是大非面前,我在排演之前必须作出明确的回答。
主:对!你毕竟是解放后,受党培养的新型文艺工作者,演戏先演人,演人必演心。所以,那时要求写人物自传,必须对人物的身世、思想基调、性格特征、心理活动等必先有所了解、分析。否则,盲人骑瞎马,断然难演好人物的。
宾:完全正确。观众看戏有个习惯,总爱分谁是好人,哪个是坏人。尽管好人、坏人概念的划分是比较模糊的。但是,这是舞台艺术与观众约定俗成的通行的法则,我也得遵守呀。那么,她到底是什么人呢?说是好人吧,失节乱伦了,说是坏人么,她是受害者,这个问题蛮真的不好简单回答。
主:我认为,对传统戏不能把“阶级论”的标签滥插,对这类人物不能用“脸谱化”简单划分,也不能用现代流行的道德价值去评判、定性,更不能武断地全盘否定下令禁演。《红楼梦》中焦大说“除了那对石狮子外,贾府没一个于净的。”但它一直倍受毛主席青睐与肯定。我们应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古戏古人,不能搞形而上学。即令,照一些批评家常讲的马列主义文艺理论,其灵魂那也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人类有史以来,既有好人做好事,坏人做坏事;也有好人做坏事,坏人做好事。更有高尚者做出卑鄙来,卑鄙者会做出高尚来,生活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