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隆寺游记

法隆寺游记

朽株枯木散文2025-04-09 01:40:25
石林法隆寺位于河南省鹤壁市老市区石林乡石林村西头,该寺院始建于唐代,相传其鼎盛时期香火旺盛,僧人众多、规范宏大,寺院是一个南北约300余米,东西约100米,占地面积30000平方米的庞大建筑群。寺院庙
石林法隆寺位于河南省鹤壁市老市区石林乡石林村西头,该寺院始建于唐代,相传其鼎盛时期香火旺盛,僧人众多、规范宏大,寺院是一个南北约300余米,东西约100米,占地面积30000平方米的庞大建筑群。寺院庙宇丰富,有良田百顷,僧人最多时达300多人。不仅如此,连周围方圆十余里以内的大小寺庙都归属于法隆寺。因为该地区寺庙众多,法隆寺所在地的村落就得名“释林”,又因与“石林”谐音,故村名“石林”。
石林乡东临京广铁路和豫北平原,西依太行山脉,这里曾经是晋冀鲁豫解放区的前大门,是太行山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战略地理位置十分重要。1947年6月10日,刘伯承、邓小平主持召开的晋冀鲁豫野战军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石林会议”,就在石林乡的法隆寺召开,在这次重要会议上,做出了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略部署,拉开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如今,“石林会议”旧址已被河南省旅游局命名为五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有法隆寺、刘邓首长旧居、大柏树、刘邓大军纪念展馆、将军岗、烈士陵园等7处景点。
法隆寺寺院面南背北,由南至北有主要建筑物三座,分别是四大天王殿、中佛殿和菩萨殿,三座大殿在同一中轴线上,形成左右对称的建筑格局,寺院规模宏大,青砖琉璃色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雕梁画栋,流光溢彩,寺寺佛光宝塔,碑石林立、苍松翠柏、花团锦簇。
菩萨殿是当时法隆寺规模最大的建筑,为长、宽各10余米的正方形大殿,高约6。5米,形成与中佛殿相同,殿内有四根圆形石柱主撑,殿内正中央供奉有观世音、西两侧靠墙塑十八罗汉像各9尊。“石林会议”期间,晋冀鲁豫野战军的军事电台和电话交换总机就放置在此殿内,电话交换总机有一人多高。总机通过许多根电话线与分布附近各村的野战军部队联系。这两座三间小庙,均坐北朝南,西为文王庙、东为关爷庙,在文王庙前面约二十米的地方建有龙王庙。西面文王庙在会议期间是各位首长休息、学习、讨论的地方。
从这里往前走就是中佛殿。中佛殿是一座方形建筑,长、宽约10余米,高约6米。房顶建筑采用南北出檐形式。佛殿四角各有一根方形八棱石柱,靠北正中供奉释迦牟尼佛像,佛像通高3米。佛身由铁浇铸而成,外镀金身,佛像腹部中空、有经书千册藏于腹内。1947年6月10日,“石林会议”就在中佛殿召开。
从中佛殿出来到前大殿,也叫四大天王殿。四大天王殿为一长方形建筑,东西长约9米,南北宽6米,高约5米多,殿内东西两面各供奉两座天王塑像,塑像高大魁梧,每尊高约2。5米。
刘邓首长处在中石林村的中间路南,东西宽45米,南北长70米,总面积3150米。该旧居分左、中、右三大部分,每部分从前至后各有三进三出的院落。有正房主院和东西跨院,以主院正门为中轴线前后九道门,门门相照。也叫“九门相照”,整个建筑左右对称,是典型的中国清代民居,也是一个古代建筑群。
古柏距“九门相照”仅有六十余米。这棵古柏在石林村东头,树龄约有2000余年,树立高26米,树围5。5米,树冠覆盖面积156平方米,被当时平原省命名为“华北第一柏”。也称“千年古柏”、“三圣古柏”,又称“将军柏”,据村中老人们讲,刘柏承、邓小平首长闲暇之余就在树下的这个大石棋盘上对奕聊天。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