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居梦棹歌:文字中的枯荷雨声

离居梦棹歌:文字中的枯荷雨声

条规散文2025-04-09 01:40:44
读枯荷的字越多,愈发觉得自己无从着手起来,时时让我目光游离于窗外。写下这句话的时候,远处的走廊里有人吹着萨克斯。窗外是个阴天。绿色,都很旧了,鸟鸣,也有些冷。在枯荷《一路向西》的帖里,我说,缓慢而坚韧
读枯荷的字越多,愈发觉得自己无从着手起来,时时让我目光游离于窗外。写下这句话的时候,远处的走廊里有人吹着萨克斯。窗外是个阴天。绿色,都很旧了,鸟鸣,也有些冷。
在枯荷《一路向西》的帖里,我说,缓慢而坚韧的不可阻挡,这样的枯荷。青衣问,可否理解这是江南给枯荷定下的基调?读了枯荷05年至09年间的一些文字,我看到的,应该是这样的一个身影吧。或者,还有成长。沧桑之后的平和醇厚,尽管,有些时候是被迫使然。只是,安然便好。面对这样的安然,我甚至找不到适合枯荷的溢美之辞。如果说几年前枯荷的字还更注重外在的修饰——形——当然,这也有可能并非是枯荷刻意为之,那么,现在我们读到的枯荷的文字已然是内心的向外释放了,或者说形神兼备更合适一些。码字,于枯荷来说,已是“低眉信手絮絮弹”。她的美丽和力量,来自于对美和生命的体悟,我想,正是这些,打动了喜欢她文字的人——更适合的还是女性。即使有些时候,会不同意她的观点,却不能不敬意于她的才情。
莲有千瓣,我自是不能用自己的钝笔勾画出一个灵毓的枯荷,我只能努力进入枯荷的一些文字并投机取巧的借她的字妄图描摩出枯荷的两三心性来吧。
枯荷,决不是一个活在当下的人。这么说,丝毫没有无视她怀着一颗悲悯之心对现实的关注。在很多文字里,枯荷对生命对社会的洞悉与反思远非我能企及。或许,枯荷的疏离来自于一份独特而无奈的清醒吧。更何况,有时,疏离与生俱来,终生相伴。枯荷的很多文字,选择了怀念。谁又能否认怀念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憧憬呢。很多时候,枯荷应该是沉浸在各种各样的梦里并拒绝醒来的吧。梦,应该是与年龄无关的。没有飞鸟的天空,该是多么寂寞呢。尽管,枯荷的天空里,时常是灰色的,苍凉之中蕴含的温暖。
喜欢怀念的人必心存良善,虽然我不知道两者于何处相关,但在枯荷的文字里印证的很是妥贴。枯荷,我想,也会执拗的像个孩子。如果说不撞南墙不回头,那么,恐怕撞了南墙枯荷也是不会回头的,直要把南墙撞个洞来穿身而过才好。青衣说枯荷骁勇善战,我玩笑的说是锲而不舍。枯荷的孩子气,熟悉她的朋友应该都不会反对吧。
枯荷,无疑是一个对时光的流逝有着极其细腻敏感的触角的女子,沉浸在枯荷的文字中,你能感知到时光流逝,在她指尖上留下的划痕。只是我无法得知她是怎样把全部的身心聚集在指尖上,轻抚一段时光。闭目,轻弹,有蝴蝶振翅之声。在她凝视时光的飞檐之时,岁月的铃音,在她出走的思绪里该是怎样的脆响呢?心以虔诚的姿态飞行,是多么美丽的奢侈。
美,于枯荷来说弥足珍贵,以致于她对美似有天生的贪婪渴求。是的,贪婪。面对一切的美,她该是摒住气息,继而大口呼吸的。我想,读者应是愿意在她文字里享受无边狂喜盈满心怀的那一刹那吧。因珍贵而珍惜。对于美,枯荷爱的那样小心翼翼,她拒绝一丝一毫的破坏。于枯荷来说,爱和美,简单而纯粹。
尘世车水马龙,我们却孤独的活着。世事沧桑,习惯于在文字里取暖,终将会生出凉薄来。内心某一处的无法温暖,总让我们在神秘的指引中得不到终极的救赎。枯荷寻找,沦陷其中,再久久怅惘。有一些沧桑,注定与岁月的长短无关。枯荷,用心在时间之外另辟通道,进入别人的故事里悲伤。我愿意将之归入宿命。这一通道,枯荷用笔刻画下来,光线灰暗。并无期许,然他人不期而入。文字,是面哀伤的镜子,在枯荷指上开出魔芋般的花朵。
最终,骨子里,枯荷还是激愤的。只是心沉纸薄,落到笔下时反而郁气难书了。这样的隐忍久了,表面上看终是平静下来,却还是在内心的某一处纽结。难以抚平。有多少世事,落到最后,不唯余一声喟叹呢。石入湖心,生活是波平难料的水面,心却是承载最终最终的湖床吧。枯荷的笔下,少有激烈的字眼。或许,最不能承受的,也是她笔下那些似有似无的轻问吧。
在枯荷里的文字里读到她引用弗吉尼亚?伍尔芙的一段话:“凡是以自我为中心,受自我限制的作家都有一种那些气量宽宏胸怀天下的作家所不具备的力量。他能把他们心灵所熔铸的形象原原本本的描摹出来,而且还具有自己独特的美,独特的力量,独特的敏锐。”这段话,这样的适合枯荷。只是,描摩枯荷已让我如此捉襟见肘,更不消说画出枯荷之外听雨那份隔世的禅意来了。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