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一个城市的万种风情

邂逅,一个城市的万种风情

鹤井散文2025-04-06 06:13:27
每一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坐标与精神气场,莫可名状,无可仿处,无可借处。序曾经走过不少城市。从上海到青海,从南京到北京。所过之处,无论见闻,均存乎于心。时有电影,演绎红男绿女在城市某个角落邂逅的动人故事。
每一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坐标与精神气场,莫可名状,无可仿处,无可借处。


曾经走过不少城市。从上海到青海,从南京到北京。所过之处,无论见闻,均存乎于心。
时有电影,演绎红男绿女在城市某个角落邂逅的动人故事。然观之以,终觉离我们过于遥远,却非常人能亲历之。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对于黄巢这个农民起义领袖而言,这样的万丈豪情,是无比丰富的意志,是古人想要成仙成佛拥有无上神通的精神映照。这种意志与精神到了宋江身上,便成了“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这种郁郁不得志的书生意气,是厚积薄发的愤慨。
每次想起宋江杀惜后被流放到江州,在浔阳楼深夜醉酒提反诗,之后装疯卖傻称自己是“玉皇大帝的女婿,带十万天兵来杀你”的故事,就哭笑不得。但笑归笑,宋江这个迂腐书生身上偶然呈现出来的痞子气却又相当可爱,足以令得人人额手共欢。
就好比一个城市,不能总是只有一种表情,单一的调子容易让人沉闷,让人生不出半丝欣喜。表情是否丰富,于人而言只是亲和力强弱的问题,于城市而言则跟城市魅力有关,说一句“与国际接轨”的话,就是将可能直接影响到一个城市的国际化进程。
生于温州,长于温州,于这个城市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情愫,蛰伏在走过路过的每一个街角巷口,不经意间便悄悄浮现在面前,牵动所有目光,让心情为之一震。
每一次外出归来,会从客游他乡,变成近乡情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岁月轮转,斗转星移,人事变迁,只有心头那种故土难离的触感,始终不曾有一丝一毫的变化。
我经常会想起多年前,在广场路路口转角处,曾有个书画店,店主是个颇具文艺气息的中年男子。在我的记忆里,店主拉得一手好胡琴。应该是在1992年夏暑,我几乎每天都会看到一个清秀文静的小女孩,扎着两条可爱的辫子,早早便俏生生地抱着胡琴坐在店堂,由店主指点琴艺。依稀记得,那个小女孩是店主的外甥女。其实,当年我觉得那个小女孩的琴技已经颇有大家风范,无十年苦练,恐无此成就。
时光匆匆,再后来经过那里时,发现那书画店门庭已经易主,再也找不到当年那个女孩了。经常在想,那女孩现在是不是已经功成名就了?倘若她看到这段文字,又会是怎样的表情呢?约莫,也会很丰富吧。
大凡成年之后,那些年少的记忆,总是会不时地出来骚扰一下。
还记得,幼年时,县前头汤圆店还是一个破旧的平房,那时黑旧的木门木桌椅,现在已经看不到了。但汤圆那种独特的香味,一直须臾未忘。长大后,再去县前头汤圆店,却已找不回那种心情了。
那时每当夏天傍晚,会经常跑去望江码头,坐在栏杆上一边乘凉,一边看着江水潺潺而过,偶尔还能看到一些同龄小孩在江边水浅的地方快乐地戏水,说实话,我是很羡慕他们的,因为自幼长辈便不允许我下水。
记得,望江路安澜亭那里有一座13层的房子,说是温州最高楼,小时每次路过那里,都很想进去爬爬楼梯,可惜这个心愿一直没能达成。
当年的信河街,有人称之为“百廿巷”,街两边到处是纵横交错的小巷小弄,犹似一个巨大的迷宫,不熟悉道路的人进去,铁定找不到方向。那时候有谁能预见,今天信河街会有这么阔大的街道,以及街道上的车水马龙?谁知道二十年后的信河街上会建起豪华的华侨饭店,还有颇具正统英伦风情的陶享时光红茶馆?
这个城市,在时间的长河里,不停地变换着表情,轮转间,漾起风情无数。
二十年后的今天,温州已经是东海之滨一颗璀璨的明珠,虽然再也找不回旧时感觉,但却依然有它自己独特的风情,让思乡的游子不断回望,夜夜梦里归去来。
时间与时间的邂逅,造就了一座城市的千年传奇。

沿着大街小巷一直走,从古老的八字桥到现代百里坊大道,犹如在变换着时空的通道里穿越古今。这个时候,如果再听听古老的温州童谣:
“叮叮当啰哩,叮叮当啰哩,山脚门外啰哩,孤老堂,松台山上仙人井哪啰哩,啰啰啰哩,妙果寺里猪头钟哪呵咋……”
任何一个古老的城市,在这一动一静一古一今之中,都构成了一幅独一无二的风情画,展开它便如展开了泱泱五千年中华传奇。
一年年城市建设,在人们眼里,温州早已不复旧时模样,但总会有些史迹无法从人们心里抹去,比如墨池坊已不见当年王羲之洗笔的墨池,康乐坊、谢池巷也不再有康乐公谢灵运的大宅门,王羲之“庭列五马,绣鞍金勒,出即控之”的五马坊也成了现在的五马街,但相关的传说依然会一代代流传下去,比如宋时状元王十朋路过永嘉府(即现在的温州)求宿江心寺的往事早已被人淡忘,而“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这一绝妙对联与“浙海江深波浪流,慇懃思想怨悲愁;客官宵定寒窗宿,达道逍遥远近遊”这一绝代诗篇却会伴随着江心寺被人们反复传诵。历史的脚步在前行,城市在变化,但传承不断。华盖山下,“王谢祠”早已湮灭在历史的烟尘里。当然,这里的“王谢”与刘禹锡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无关,温州“王谢祠”纪念的是王羲之与谢灵运这两位永嘉太守。
刘禹锡诗中的“王谢”是指东晋时司马朝的王导与谢安,在南京,一首诗,一条乌衣巷,便能把你带回士大夫崇尚清谈的时代,恍惚里,似乎又看到峨冠博带的名士谢安正微笑着向我们走来。这也是一个城市无可磨灭的历史印记,代表着一个城市无可仿制的风情。可惜,南京乌衣巷历经千年风雨依然保留在秦淮河畔,而温州多少古人旧迹却均已消失不见。
放下怀旧的心情,把目光重新拉回到现代,人们常常用“日新月异”来形容一个城市的变化。现在再去走一走温州的大街小巷,感觉已经完全不同。
随着人们钱越赚越多,被誉为“东方犹太人”的温州人,逐渐开始注重生活质量。于是,衣食住行、吃喝玩乐,林林总总,温州面貌再次变换。
时间走到2009年,不知道什么时候,信河街口悄然出现了一个取名为陶享时光的红茶馆。作为国内第二家(第一家是上海的玫瑰园)、浙江第一家提供现煮红茶及现烤西式糕点的红茶馆,开张之后便吸引诸多向往英伦悠闲生活的青年目光。
或者,没有了旧时古迹可以怀旧的温州,的确需要这种独具英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