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虐

蚊虐

愁眉不展散文2025-10-04 00:40:37
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居住,即便是炎热的夏季,也很少有蚊子打搅,杀虫剂、电蚊香等种种灭蚊武器足以防范蚊子的侵袭。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黄河入海口的大孤岛上,蚊子家族却有着铺天盖地,遮天蔽日的辉煌历史。那年代,
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居住,即便是炎热的夏季,也很少有蚊子打搅,杀虫剂、电蚊香等种种灭蚊武器足以防范蚊子的侵袭。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黄河入海口的大孤岛上,蚊子家族却有着铺天盖地,遮天蔽日的辉煌历史。那年代,为躲避黄河伏凌汛的侵袭,人们都居住在堤坝上。雨季里,堤坝两侧杂草丛生,筑坝形成的方土坑积水成片,此时的大孤岛,既是无数水鸟觅食嬉戏的乐园,也成为蚊虫肆虐的天堂。
傍晚,太阳的余威还在,大批蚊子便开始聚集,大的小的,灰色的黑色的,黑白相间花翅膀的,它们先是迎着太阳成群结队转圈,继而圈接圈连成片,逐渐遮蔽起太阳的余辉,然后扑向还在田野劳作的人们和尚未回圈的牲畜。任凭你费力的扑打躲闪,都赶不走挥不去躲不开,像磁铁紧紧粘在身上吸引在你的身旁。此刻,人们必须选择迅速撤离,推柴草的、扛锄头的,赶牲口的,急急匆匆,毫不懈怠。
晚霞尚未褪去,蚊虫便发起总攻。先是听到齐声呐喊,一只只一片片的嗡嗡声融在一起,产生强烈共鸣,似无数面铜锣放在筛子里边不停地筛摇,发出咣咣咣咣的响声,这声音有高有低,有快有慢,节奏不尽相同,人们称谓“蚊子筛锣”。此时,来不及吃晚饭的人家,赶紧把小饭桌搬进蚊帐,边吃边欣赏着蚊帐外免费的蚊子大合唱。这样的筛锣期每晚持续约1个小时。
筛锣声渐弱,大批蚊子隐退,人们才敢来到室外乘凉。每人手持一件驱蚊的器件,或蒲扇或毛巾,讲究的人,手持一柄马甩子,那潇洒惬意俨然当今特种兵的新式武器。马甩子是用马尾做成的,用马尾巴优质的长毛,再配上结实光滑的杆,甩打在身上爽爽的即驱蚊又凉快。此刻,勤快的饲养员早早在上风头点燃了烟雾,那浓浓烟雾顺风涌到牲口棚,撵走了不可一世的蚊子群。点燃烟雾多是些潮湿的锯末或陈旧麦糠。那些游牧的牲口群,得不到烟雾的照顾,在蚊虫集团的狂轰乱炸下,常常发生“炸群”,摇尾,刨蹄,嘶鸣。倏地,在草丛中群体性狂奔开来。
黎明时分,蚊子再次发起攻击令,它们仍在呐喊,虽参与的群数和筛锣的气势小于傍晚,但出动的都是精兵强将,对人畜的杀伤欲望格外强,不宣而战,咬你没商量是这个时期的主要特点。此时此地居住的人们,无论男女老幼都懂得夏季的傍晚和黎明是不能在外“方便”的,偶尔闹肚子,尽管严加防范,每次身上都留下几个或十几个蚊子叮咬的痕迹。
白天,多数蚊子躲在阴暗潮湿的水面或草丛中休息,也有少数蚊子,在众目睽睽下袭击人们。此时,课堂上的同学们,偷偷玩起捉蚊子的游戏。蚊子俯冲到胳膊上,当它把尖嘴插进皮肤的瞬间,将拳头猛攥,绷紧的皮肤把蚊子嘴固定在手臂上,既不能吸血,又不能逃跑,然后慢慢晃动手臂,与邻桌同学展示着绝技。更有甚者,任凭蚊子把长长的尖嘴刺进皮肤,咬牙忍着奇痒,看它慢慢吸食血液,贪婪的蚊子渐渐把肚子吸至胀满,成为透亮的血球,直至不能飞走,眼睁睁精疲力尽滚落在手臂上……。
几十年过去了,黄河入海口的大孤岛变成了美丽富饶的宝岛,荒凉和蚊虫肆虐已成为遥远的记忆。
2008年8月8日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