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若只如初见”再解

“人生若只如初见”再解

山精散文2025-07-23 19:56:38
许多年,纳兰性德这个名字被淹没在浩瀚的文史典籍中,象张爱玲、张恨水等名字曾经被淹没一样。但近年来,这个闪耀光芒的名字开始浮出水面,他的词也渐渐被人口相传。尤其这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仅在网络上,就有
许多年,纳兰性德这个名字被淹没在浩瀚的文史典籍中,象张爱玲、张恨水等名字曾经被淹没一样。但近年来,这个闪耀光芒的名字开始浮出水面,他的词也渐渐被人口相传。尤其这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仅在网络上,就有多人以此为题写文章悼离情。许多文章极尽凄婉之美,这不能不让人感叹纳兰性德词的感染力。
纳兰性德,字容若,是满州正黄旗人。正黄旗为清初满族最显赫的八大姓之一,就是后世所称的“叶赫那拉氏”。纳兰性德的父亲,就是康熙时期权倾朝野的宰相明珠,纳兰性德为长子,而纳兰性德的一个女儿又嫁给了骁将年羹尧。仅仅把纳兰性德家族关系勾勒两笔,就足以看出这个家族在当时的权势。纳兰性德一出生就注定他一生将有享用不尽的荣华富贵,而作为满族子弟,他也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精于骑射,在书法、绘画、音乐方面也有一定造诣。纳兰性德是一个极聪明的人,善于学习,读书过目成诵。成年后的纳兰性德十八岁考中举人,之后,在两年中,主持编纂了《通志堂经解》,受到皇上的赏识。他又用三四年时间,编成《渌水亭杂识》,其中包含历史、地理、天文、历算、佛学、音乐、文学、考证等方面知识。 22岁时,参加进士考试,考中二甲第七名。成为皇帝身边的御前侍卫,帝王器重的随身近臣,前途无量的达官显贵。
这样的家世,这样的才华,纳兰性德正应该春风得意,何以写出那些哀婉的词呢?如果他不是看上了皇帝的女人,不是相中了太子的女人,天底下什么样的女子他得不到而如此哀怨伤怀呢?
纳兰性德似乎的确不同于别的纨绔子弟。他是一个把情看得过重的人。纳兰性德二十岁时,娶了年方十八的卢氏为妻,婚后,二人十分恩爱,感情笃深,美满的爱情生活激发了纳兰性德的诗词创作。但是好景不长,仅仅三年,卢氏就因难产而去世了,这给纳兰性德造成极大痛苦。从此,他在诗词中一再流露哀惋凄楚的相思之情。纳兰性德虽然又续娶了官氏,并纳妾颜氏,但他似乎再也找不回与妻子卢氏的那种感情了。红颜知己的缺失,让这个才华横溢的诗人一直在寻找灵魂的慰籍。三十岁的时候,在好友的帮助下,他与江南才女沈宛交好。沈宛著有《选梦词》,这个女子的悼亡之作“丰神不减夫婿”。也许他们是才貌相当的一对,可惜这份爱情却因为纳兰性德的家庭原因以悲剧告终,没能终成眷属。
这些际遇,在纨绔子弟看来,也许只是过眼烟云,一段风流佳话而已。但是,纳兰性德是个多情而又深情的词人。而且,纳兰性德的性格中确有一些极其高贵脱俗的品质。他虽然整天在皇帝身边,但是他厌倦官场和功名利禄,结交了许多脱俗的布衣朋友,与这些汉族布衣真诚相交,仗义疏财。这一切,的确让人看出,纳兰性德就是一位真情而深情的诗人。这也是他的词能在当时就广泛流传的一个重要原因。“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几百年来,人们对他的词评价颇高,王国维说:"北宋以来,一人而已"。我们来看看这一首词: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夜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这里用了两个典故,一个是班婕妤被赵飞燕所取代而产生的哀怨,用秋扇被弃比喻,另一个典故是唐明皇与杨玉环的爱情悲剧。这首词冷眼一看似是写闺怨,因为是借女子口吻抱怨男人薄情,有人说纳兰性德是借词托志,写的是更隐晦的想法,我想,以纳兰性德的性格和当时的境况,他不必用这样的手法,还是理解成一首写离情别意的词吧。因为,这个多情多才的词人,仅仅活了三十一岁就去世了,不是人间嫉妒,是天妒英才啊。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