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夜中的阳光

黑夜中的阳光

骍刚散文2025-07-23 22:17:36
顾城有一首短诗:“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很多人读到这首诗,都很为诗歌的精辟哲理所感染。的确,我们无法摆脱黑夜,也无法选择我们自己眼睛的颜色,但是我们却可以选择我们的人生方向,我们可
顾城有一首短诗:“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很多人读到这首诗,都很为诗歌的精辟哲理所感染。的确,我们无法摆脱黑夜,也无法选择我们自己眼睛的颜色,但是我们却可以选择我们的人生方向,我们可以改变我们对现实的感受,我们甚至可以将希望寄于将来。
但是,我要说的是,我并不惧怕黑夜,因为黑夜有着无尽的光明。
童年农村生活那会儿,村落没有闪烁的霓虹灯,房前没有光亮的路灯,老屋里甚至多数时候连煤油灯也没舍得点,晚上七八点钟光景,院落的人们便已经聚集在一起,共同地谈论着不是丰年的稻花、玉米和红薯,也毫不吝惜地享用着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黑暗。
若是有人害怕江湖气味重的人讲鬼怪故事,便去家中取了灯笼来晃着,那简直是极其奢华而愚蠢的事。每月一家人半斤煤油,若是这样平白无故地消耗,那还能算着聪明吗?所以,尽管是黑夜,尽管是听着鬼故事,村落里多数人却异常地平静而充满了兴趣。在那样的漆黑中生活的人,是没有理由害怕鬼的,善良的老人总是告诉小孩子:“人只要心里亮着,鬼就不会缠身!”
袅袅雾气中,薄薄云气下,乡村的夜晚也不都是漆黑的,晴朗的夏夜,或是有月光,或是有繁星,院里的人还可以趁闲做些家常事。记得那时,大人们总是一边聊天一边编织篓子,似乎这样的劳动就是一种夜晚的消遣。孩子们一边听着大人聊着那千古不变的话题,一边欣赏大人的手艺,渐渐地也就学会了编织的手法,那散乱地掉在地上的短竹篾便成了制作袖珍笼子的好材料。老家的院落周围有的是竹子,短竹篾不够用,也可以自己去砍些竹子自己编袖珍笼子玩,精巧的小笼子一晚可以编好些个,那是乡村儿童的玩具,更像是精美的艺术品。
工作以后回到老家,那些儿时的伙伴都已成年了,但是他们还依然在夜晚编织着袖珍笼子,只是笼子不再是玩具了,竟然变成了商业价值极高的民间艺术品,一个要卖好几块钱呢。乡亲都说:“夜虽然黑着,可是手亮着,人就会远离贫穷。”
乡村的黑夜里,曾经有我朗朗的读书声。父母小时候读书不多,自从姐姐开始读书以后,他们都养成了一个夜晚听孩子读书的习惯。先是听姐姐读,后来是听我读,再后来是听弟妹们读,在听读书的过程中,他们增加了识字量,而我们兄弟姐妹也养成了勤读书的好习惯。那时候,虽然煤油不再实行凭煤油票购买的制度,但是家境贫寒,总是费钱的。父母却并不在意,他们相信“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古训,仿佛只要孩子这样常年累月的读着,他们就能天天看见“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明天。
煤油灯并没有将父母的四个孩子都送到高楼大厦里,只有我这一个儿子如今成了一个并不富有的教师,父母的另一个儿子不到二十岁就离开了他们,去了另一个更加黑暗的世界。
母亲一直跟我一起生活,也算是过上了有电灯电话的生活,但却不怎么喜欢在夜晚开灯,我们一家人一起开着灯看电视,她总是要关灯数落。我们说:“现在又不是没有条件照灯,关掉漆黑一片,怪怪的。”母亲却说:“你这电视怕比阳光还明亮,还开这么亮,不是白花钱吗?现在的人一点节约精神也没有,屋子亮了,心里却还黑着。”
母亲的话仿佛含有哲理的名言,不禁让我陷入深深地思索。我突然地明白了顾城的诗歌中所包含的更深的含义:原来光明就是在黑暗中找到的,因为只要我们的心亮着,只要我们的精神还亮着,只要我们的品德还亮着,我们就能在黑夜中享受到阳光般的光明。正如母亲所说,我们以前深刻地感受过黑暗,我们在黑暗中还能保持一颗光亮的心,但是,如今生活好了,就算乌云蔽空的夜晚,街道也还是明亮如白昼,置身十里外的荒野,你依然可以望见城市那透亮的天空,谁有想象过一旦城市失去了电力,我们又该怎样生活呢?
我也许可以套用一下顾城的名句:“漆黑的童年给了我深黑的记忆,我要用它找回我失去的阳光。”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