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福山县志稿》,感受福山先辈风采

读《福山县志稿》,感受福山先辈风采

淙淙散文2025-07-23 09:54:25
《福山县志稿》的修撰始于明代,它是一部记录明清两代福山人文、地理、政治、经济、军事等的著作,也是福山有文字记载的第一部著作。在这部著作里,最让我感兴趣的是关于福山明清两代,七十五名进士的生平传记,让我
《福山县志稿》的修撰始于明代,它是一部记录明清两代福山人文、地理、政治、经济、军事等的著作,也是福山有文字记载的第一部著作。在这部著作里,最让我感兴趣的是关于福山明清两代,七十五名进士的生平传记,让我对福山的先辈们悠然生出许多深深的敬意。
秦始皇东巡,銮驾行至城西西北的山上时秦始皇曾惊呼:“福山啊,福山。”福山由此而得名。福山虽然在汉朝时被置为“腄县”,可仍然被当时的人们认之为是荒蛮之地,人口稀少,瘴气遍地。明朝洪武年间,朝廷在福山设中前所,并对福山进行官方移民,福山的政治、经济、文化才逐渐地繁荣起来,人口也逐渐地得以壮大,由明末时的四万,到清末时的十三万。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始创于隋代,到唐代时已经逐渐地完善了起来。会试每三年一科,遇到皇帝登基大典等庆典时,可加一科谓恩科,每科取进士不超过二百五十人。读书、应试、入仕曾经是士子们终生追及的人生目标,可中国古代的科举之艰难,却可以从《范进中举》一文中窥一斑而见全豹。但不管范进中举后的悲剧在我的心灵中留有多少对科举制度的阴影,这些阴影都在我阅读了《福山县志稿》后被一个个福山科举的佳话所清扫得干干净净。
据《福山县志稿》记载:明弘治十八年,福山两甲村孙遇的两个孙子同榜考取三甲进士;明崇祯七年,古现河北村的王三锡、王慎言兄弟同榜考取武进士;康熙九年,城里村鹿灿的两个孙子同榜考取三甲进士;康熙二十七年,西关村谢琰的两个儿子同榜高中三甲进士;乾隆元年,古现的王显绪、王甘敷和城里的肖润同榜高中三甲进士;乾隆二十八年,城里村的肖旃年、谢景谟一榜双登进士第;乾隆三十六年,城里村的谢宜发、古现的王积熙同榜高中进士;嘉庆六年,两甲村牟端的两个儿子同榜双进士;嘉庆十年,两甲村的牟安儒和古县的王延庆一榜高中进士;嘉庆十三年,古县王善在的长子高中三甲进士,次年恩科,他的二儿子和三儿子又双双同榜高中进士;嘉庆二十四年,古县的王善壁、王森长同榜高中三甲进士;同治四年,西关村的谢文起、西埠庄的李绪昌双双同榜题名,一起入选翰林院庶吉士;光绪六年,古现的王懿荣、王乘燮和西关的谢隽杭三人同榜登科,并同时入选翰林院庶吉士。乾隆四十年,西留公村的王懋赏获一甲一名武状元;光绪十五年,傅家村的傅懋凯获一甲三名武探花。
在明清两代,福山诞生过文进士66人(翰林14人)、武进士9人、共计进士75人,举人191人,这在当时对于一个只有几万人口的弹丸小县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奇迹,它的“万人比”不仅是在胶东,就是在整个山东乃至全国也是名列前茅的,所以把福山叫做“文化之乡”,或者是“进士之乡”当之无愧。
文化是通过人这个载体来交流、传播和升华的,它不仅有非常浓郁的地方特色,还具有深深的家族烙印,福山明清两代的科考史,就有非常深厚的地域史和家族史,
以地域来说,两甲庄是福山最早诞生进士的地方,这个地方出过孙氏六位进士,牟氏三位进士。另一个地方就是福山城。当两甲庄的孙氏、牟氏,以及官及正一品的南京兵部尚书郭宗皋中进士后,都在城里购置房产,开设店铺,把他们的成功张扬在众人的面前,所以促成了城里人的读书、应试、入仕的良好风尚,所以在以后的时间里,小城里出了谢氏进士7人;肖氏进士6人,鹿氏进士3人。
还有一个地方不得不说,那就是福山的古现,这里是云南大理府祥云县小云南镇鸡头村的王姓在福山的居住地。古现的王姓家族,一族在清代时就考取了27名进士,几乎占到了福山进士名额的三分之一,不得不令人刮目。古现这个地方之所以叫“古现”,也有它非常绵长的历史渊源。“古现”是“古县”的俗称,当年汉将韩信平定了牟子国以后,刘邦在现在的“古现”所在地设立了牟平县,取牟子国被平定的意思,唐朝时牟平县移至现在牟平所在的位置,古现的名字由此而诞生,取这里曾经是古老县城的意思。就是因为古现这个古老县城的地方,遗留下来了非常丰厚的文化底蕴,才促成了王氏家族在清朝时的辉煌。
以家族来说,福山的七大家族:王氏、孙氏、牟氏、郭氏、谢氏、肖氏、鹿氏家族,他们考取的进士总计有56人。特别是王氏、谢氏、肖氏、鹿氏四家的联姻关系,更是为后辈的成长提供了丰厚的家学渊源。
福山年龄最小的进士是王延庆。王延庆的父亲王余蒨,乾隆四十四年(1779)中巳亥恩科顺天乡试经魁(前五名),次年又进京参加会试,不幸在路途中感染了疾病,年仅31岁就死于赶考的途中。王余蒨的妻子就是福山城里的鹿氏,她抚孤守节,常以丈夫读书的精神鼓励儿子,教育儿子发愤读书,继承丈夫之遗志,追随科考,光宗耀祖。嘉庆九年(1804),23岁的王延庆不负母亲的厚望,一举中顺天乡试第十三名举人,次年乙丑恩科会试,中三甲第七十七名进士。
福山年龄最长的进士是王积熙,王积熙可以说是科考中最为悲壮的一个人物。乾隆十五年(1750),39岁的王积熙参加了庚午科顺天乡试,中十七名举人,以后七次会试皆败北不第。乾隆三十六年(1771),已经是60岁高龄的王积熙带病披挂上阵、征战科场,中三甲第五十七名进士,被誉为大器晚成、老当益壮、不坠青云之志者。然而,疾病的折磨已经不给这个年届60的老人去完成他最后的心愿的时间了,复试时他还没来得及答卷就呕血而亡。
福山入仕的进士中,官衔最高的有:南京兵部尚书正一品官员郭宗皋和户部尚书正一品官员王骘。嘉靖七年(1528)29岁的郭宗皋参加山东乡试考中了第十名举人,次年入京应试巳丑科会试,连捷第十名贡士,殿试以二甲第二十名好成绩,赐进士出生。朝考一等入选翰林院庶吉士。顺治十一年(1654),年届不惑的王骘应甲午科顺天乡试,中一百四十九名举人。次年应乙未科会试中二甲第四十九名,赐进士出身。在古现王氏一簇中就有封疆大吏三人,他们是王骘、王检和王兆琛。王骘曾任闽浙总督(从一品);王检曾任湖广总督(从一品)、王兆琛(王懿荣的祖父)曾任山西巡抚(从一品)。
福山入仕的进士中,对本地的建设有重大贡献的有:郭宗皋、谢乃实、肖劼和于宗潼。郭宗皋对福山的农业做出过重大贡献,他开胶东地区兴水利洗盐碱地变肥田之先河,也是胶东引种水稻的第一人;谢乃实对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