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楚歌声苦(下篇)
一代祖师创楚辞,文苑绝响吟《离骚》。中国诗歌史上有两大源头,其一是北方文学的代表作《诗经》,其二是以屈原为代表的南方作家在楚地民歌基础上创作形成的《楚辞》。楚辞的作家生活于山清水秀的南方之地。楚地民族
一代祖师创楚辞,文苑绝响吟《离骚》。中国诗歌史上有两大源头,其一是北方文学的代表作《诗经》,其二是以屈原为代表的南方作家在楚地民歌基础上创作形成的《楚辞》。楚辞的作家生活于山清水秀的南方之地。楚地民族较之中原发展相对落后,神怪思想深入人心,“巫风”盛行,接受北方“诗礼”文化的熏陶比较微弱,更多地倾向于急躁、偏执和狂放不羁。同时,由于多次遭受异域邻邦的攻伐和伤害,他们在困境中崛起,发愤图强,奋力抗争,才赢得自立于南方的独立地位,因而,积淀了强烈的宗土观念和民族自尊意识。在南北文化的不断撞击交流中,北方文化的理性精神逐渐向南方文化渗透,造就了以屈原为代表的一批富有锐意革新、勇于开拓精神的志士仁人。
屈原的楚辞作品约有23篇,《卜居》和《渔夫》两篇的作者难以确定,可能是熟悉屈原的楚人追记屈原事迹。屈原的代表作是《离骚》,计373句,2490字。《离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篇长篇政治抒情诗。它是屈原政治生涯的写照,在某种意义上讲又是理想破灭的绝命诗。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写道:“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对屈原的悲剧结局寄予深切的同情,联想到自己因李陵之祸株连,蒙受不白之冤,横遭“宫刑”这样的奇耻大辱,引发内心强烈的共鸣。司马迁对《离骚》这篇作品作了鞭辟入里的评析:“‘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太史公恳切地赞扬了屈原渊博的历史知识,明锐的政治见解和高超的艺术素养,突出了屈原文学家、政治家的高大形象。屈原在这篇自传性诗作中,倾诉了自己的人生三部曲:少年时的美好幢憬;青年时参与改革的艰涩;盛壮之年蒙冤放逐,遭受迫害的灰色尾声。其内涵丰沛的情感如奔腾呼啸的长江流水,一泻千里,时而曲折逶迤,时而大浪排空,时而平缓幽咽。理想追求及其破碎;蒙冤流放,不能容忍昏君、佞臣误国殃民的怨愤;最终只能埋葬“美政”理想的绝望,绝望也摧折不了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孤傲与自信;对故国故土万死不变的眷恋深情----这些复杂情感的交织,凝炼出焕发光彩的屈原精神:“路漫漫兮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探求理想意识;“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民生观念;“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固前圣之所厚”的峻洁政治品格;“其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之以身殉国、舍生取义的爱国美德。这种激烈狂放、呜咽悲怆、坦然从容的浑茫气象,在中华文明史上辉煌了2000余年,也使华夏子孙感动了2000多年,激励着他们勇往直前,百折不挠,奋力行进,“前仆后继人应在,如君不愧轩辕孙”。《王芳回忆录》记述说,毛泽东在讲到屈原时,说屈原如果再做官,他的文章就没有了,正因为开除“官籍”、“下放劳动”才有可能接近社会生活,才有可能产生如《离骚》这样好的文学作品。中国状元写不出好的东西,好文章是那些不得志的人,穷秀才写出来的。
贞洁清廉历劫难,碧波无意掩忠骨。
《屈原列传》是有关屈原事迹的最早记载,此前关于屈原的史料及其少见。因为司马迁的遭遇与屈原十分相似,所以《屈原列传》满篇激情,读来令人回肠荡气。司马迁记述了屈原的身世,才干和在楚国担负的职责,以及屈原的冤家对头上官大夫、子兰、郑袖等奸佞之辈几次三番进谗言、迫害忠良的过程。历叙了屈原遭谪迁后楚怀王被张仪的政治骗术所蒙蔽,外交失利;军事上楚军连连战败失地;怀王中了圈套,入秦后被扣作人质,客死他乡;屈原痛心疾首,回天无力,理想破灭,怀石投江。最终楚亡于秦。《屈原列传》以生动的历史画面展现了屈原在忠与奸,公与私,方正与邪恶的斗争中的鲜明立场和敢于抨击昏君奸臣、黑暗政治的清正气节。说明了亲小人,远贤臣所招致的家破国亡的严重恶果,突现出屈原高瞻远瞩的政治视野、伟大抱负和“存君兴国”之志的难能可贵。结合《离骚》、《卜居》、《渔夫》、《怀沙》等篇目,品读《屈原列传》中屈原与渔夫对话的情节,使人痛彻肺腑:
楚怀王客死他乡,他的长子顷襄王继位,任子兰为令尹。楚襄王听信子兰谗言,将屈原放逐江南。屈原披头散发沿着江畔行走吟咏,面黄肌瘦,形容憔悴。渔夫看见了问他;“您不是三闾大夫吗?怎么来到这个地方?”屈原说:“世上都混浊,惟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醉了,只有我还清醒。所以我被放逐了。”渔夫说“凡是圣人都能顺时应变,您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般的节操,自取被逐呢?”屈原说“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抖落衣服上的灰尘,谁愿意让自己清洁的身体去接受外界事物的污染呢?我宁肯投江葬身鱼腹,又怎能让自己高洁的品德蒙受世俗的污垢?”于是屈原写了《怀沙赋》,随后抱石头投泊罗江而死。
屈原对渔夫的劝诫不以为然,因为他坚持的是生命内容的本质统一。他把自己内心高尚的政治理想和人格追求凌驾于肉体生命之上。假如这种他认为至为珍贵的东西遭到破坏,那人活着就虽生犹死,因而他表示“宁赴常流而葬乎鱼腹中”,也不苟活于世而放弃理想信念,所以他选择了投江自沉以殉道报国。诗人的人生态度,体现了战国时期政局纷扰下一类知识分子对自身生命的界定和认知。这种价值取向与渔夫那种洁身自好、保存自我的人生观,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渔夫的价值观在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中具有不曾消歇的魅力,时至今日仍然具有相当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生前落寞身后名,汨罗江畔问清风。
屈原死,楚国亡。太史公不幸而言中,楚怀王及其后继者遗留千秋笑柄。屈原本来可以不死,他却义无返顾地选择了投江自沉,舍生取义,杀身成仁,苍凉而痛苦的壮举,熔铸成永不破碎的宝镜。此后的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庶民百姓,站立在这一面宝镜之前,顾影自怜,围绕屈原的生死问题,妙论叠出,史不绝书。屈原自沉泊罗江100年后,汉文帝时的贾谊贬谪长沙过湘水时,写了《吊屈原赋》投入汨罗江,以凭吊屈原。借此迂回曲折地抒发了自己郁闷低沉的心绪,迫切地透露出远走退隐的意思
版权声明:本文由传奇新开服网站大全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换一种心态,另外一种人生
下一篇:诅咒黑暗,不如点燃蜡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