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元宵节

记忆中的元宵节

老老实实散文2025-07-13 13:01:28
我的家乡在冀中平原上的农村。记得很小时候过元宵节和过年一样,也不过是家家户户还是包饺子,“元宵”是什么,听都没听过,不记得是那一年了,城里的姑姑过节时带回来两盒。才知道元宵也叫汤圆,又好看又好吃,还象
我的家乡在冀中平原上的农村。记得很小时候过元宵节和过年一样,也不过是家家户户还是包饺子,“元宵”是什么,听都没听过,不记得是那一年了,城里的姑姑过节时带回来两盒。才知道元宵也叫汤圆,又好看又好吃,还象征这团圆之意。是真正的吉祥美食!
元宵盒子很精致,雪白的汤圆一圈一圈整齐地躺在盒子里。象一盒大大的珍珠。老妈煮汤圆的时候,先把水烧开,再把汤圆放进去,盖上盖子煮一会儿,现让它飘起来,打开锅盖,一股特有的香味扑面而来。盛到碗里,白白嫩嫩的,真舍不得吃,咬上一口,粘粘的,甜甜的,带着花生仁的馅顺着嘴角流出来,好烫啊!我忍不住把吃到嘴里的汤圆又吐了出来,看来心急吃不得热汤圆,还得细嚼慢咽才行,吃完汤圆,再喝上一碗汤,白白的汤汁甜丝丝的,甭提多好喝了,虽然自己挨了烫,可是那香香甜甜的滋味永远留在了记忆中!
汤圆这么好吃,里面的糖馅是怎么放进去的,我很久没弄明白,就像老外吃饺子,光说好吃不知道饺子馅咋放进去一样。直到第二年元宵节前去安国赶集,看见今年集上与往年不同,添了好多能够转动的没有盖子的“大桶”,大人们说是做元宵用的,就赶紧跑去看,只见做元宵师傅先拿出了用糖、黑芝麻、花生仁等熬成的小方形糖块,放进斜放的大铁桶里,再放上打湿的糯米粉,就开始转动大铁桶,随着铁通的转动,湿漉漉的糯米粉粘在糖馅上,越粘越多、越滚越大,就像滚雪球一样,直到像乒乓球大小,遍体浑圆为止。香甜的汤圆就这样做出来了。
元宵节可以说是正月里最后的狂欢,也是很隆重的一个节日,家家要挂上大红灯笼,我们称之为“过十五”。过了十五就算过完年了,孩子要去上学,大人要去做工。元宵节节目很多,放气灯、耍狮子、敲架鼓、放烟花的,是个很隆重的节日。小时候玩的烟花很简单,无非是点燃了拿在手里,放出闪闪的金光“滴滴金”,还有放在地上点燃后“嗖”的一声旋转着飞上天的小“钻天猴”什么的。不像现在那么多的大型烟花。不过那时候放点土制烟花也很美的,就算是把过年的新衣服烧上几个洞也在所不惜。最难忘的还是放气灯(孔明灯),这天大人们挨家挨户敛钱凑份子,各家拿出三毛五毛的,凑到一起买来柴油、竹篾、铁丝、和白纸。先用铁丝弯出一个大圆圈,中间交叉一个十字,竹篾完成弧形组成三个面,每个面上各糊上一张白纸,像一个倒扣过来的水缸,铁丝的十字上放些蘸上柴油的废布条,把布条点燃后,浓浓的黑烟充满了整个白纸糊成的空间,不一会儿的功夫就忽忽悠悠飞上了天,长大才知道原来采用的是热气球的原理。看着一个个气灯相继“飞天”,我们欢呼着,跳跃着,气灯越飞越高,逐渐融入了满天繁星,带着童年的梦想,飞向远方!
元宵节晚上,除了看放烟花,还有两个必须节目就是“点星星草”和“溜百病”,点星星草其实和溜百病也可以算一个节目,就是传统的风俗习惯,正月十五晚上,不要在家呆着,要出去走走,才能让百病溜走,身体才能健健康康的。当时嘴里还要喊着“溜,溜,溜百病,我丢老,你拾老”(家乡话,我丢掉,让你拣到的意思),自己丢了病也就罢了,还要让别人拣了,真不厚道,也不知道是谁编排的,现在想起来觉得挺好笑的,就当是童言无忌吧!溜到野外去“点星星草”,也就是把野外的荒草一片一片的用火点着,朋友们在星星点点的火旁边,嬉戏、玩闹、分成几个国家用土坷垃打仗、尽情的狂欢。这天晚上,一般玩都是很晚才睡。被我们点过星星草的地方,当年春天,小草依然会从我们烧过的地方,发芽新生,正可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大自然很快就又恢复了绿色的生机。就像我们带着童年的节日记忆,逐渐长大!
现在的元宵节,电视晚会、烟花焰火表演等等,应接不暇,农民的日子好了,农村和城里没什么两样,都说传统的东西越来越少了,可节日还是照样得过。其实过节没必要去计较现在和传统差异。关键是过节时候的心情。只要心情好了,到处都充满着阳光!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