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外明珠

塞外明珠

刀笔先生散文2025-04-18 11:25:17
当列车从旬阳北站徐徐开出,当目光不再注视车窗外快速掠过的景物,飘动的思绪便定格在此行的目的地——陕北榆林。于是,和榆林关联的陕北秧歌、陕北唢呐、陕北信天游、陕北道情,以及安塞腰鼓和绵亘千里的黄土高坡、
当列车从旬阳北站徐徐开出,当目光不再注视车窗外快速掠过的景物,飘动的思绪便定格在此行的目的地——陕北榆林。于是,和榆林关联的陕北秧歌、陕北唢呐、陕北信天游、陕北道情,以及安塞腰鼓和绵亘千里的黄土高坡、漫漫黄沙这些萦绕心间多年的特有名词便次第出现在脑海,挥之不去。
列车在崇山峻岭间穿行,耳边似乎传来遥远的黄土高原的一丝声音和讯息,那是喜乐参半苦乐交织的高亢的唢呐声?那是“拦羊嗓子回牛声”后生的寂寞吼叫声?那是站在山峁上对着呆板而冰冷的黄土地唱“隔窗子听见脚步响,一舌头舔破两层窗”的陕北婆姨的多情咏叹声?还是冷眼旁观猃狁、狺方、戎、狄、楼烦、匈奴、羌、氐、鲜卑、稽胡、党项、吐谷浑、女真等游牧民族的铁骑先后踏上黄土高原制造的惊心动魄的战争厮杀场面的无定河的哗哗的流水声?在遐想中,列车穿越广阔的关中大地,向北疾驰。
北行路上
车窗外日光渐浓,从卧铺直起身子,发现列车早已经过延安,进入榆林地界,沿无定河流域疾行,绥德、米脂、清涧这些耳熟能详的地名一一在眼前掠过。这是陕北境内最大的川道吧。川道里,秋庄稼成熟在即,大片的枣林果实累累,成熟在即。突然,我的目光被极速掠过的一种景物锁定,在西北风中,一律向北方弯曲的树干,一律向上翻转的树叶,在秋日的阳光下闪烁银光。多么美丽而坚强的姿态,多么奇异的景观!似灵光一闪,难道这就是西北高原生命力最旺盛的白杨?是半个世纪前茅盾先生极力礼赞的“伟岸”、“挺拔”、“参天耸立”的西北高原的白杨?一时间,掩饰不住的激动迫我将脸颊紧贴在车窗,希望更清楚看见这黄土高原上的卫士!
列车离开川道,在丘陵沟壑间穿行。车窗外,浅浅盖住地表的不知名的草以及小小的白杨树替代了成片的秋庄稼和傲然挺立的白杨。我知道,那些不知名的草和白杨树苗就是榆林人民治沙的成果,它们遏制住了榆林沙漠化的进程,使统万城的悲剧永远不再重演!
榆林已近在咫尺!
榆林,“天之高焉,地之广焉,惟陕之北”,是真正意义上的陕北。地处陕、甘、宁、蒙、晋五省(区)交界接壤地带,在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漠的交界处。这是一块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九曲黄河和万里长城在这里交汇,构成了她的文化坐标。泱泱五千年华夏文明在这里流淌,三千年边塞战争文化在这里滋长,所以也是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大碰撞大交融之地。
头脑中翻腾着出行前对榆林的了解,列车已缓缓驶进榆林车站。
榆林朋友前来接站。坐在朋友的车内,眼睛忙个不停地左看右望。整洁、开阔的街道,美丽、干净的街心花园,时不时有城市雕塑从车窗外一掠而过,疏朗有致的高大建筑间点缀的一块块绿地和一带带流水,在这初秋的燥热里给人清爽的感觉。抬头望天,这高原的天似乎格外高远,格外湛蓝,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油然而生。听着我们的轻声赞叹,榆林朋友乐呵呵地说:“坐了一夜车,先休息休息,然后看看几处地方,你们一定会有许多感慨。”
万里长城第一台----镇北台
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的镇北台,属于万里长城防御体系之一的观察所,是明长城中部的要塞之一,也是明长城遗址中最为宏大、气势磅礴的建筑之一,是长城三大奇观(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之一,有天下第一台之称。镇北台是明朝“隆庆议和”与“和平互市”的产物,是“蒙汉一家”和开创边关环境的历史见证。它依山据险,巍峨挺拔,雄踞于榆林市的红山之巅。北瞰河套,南蔽三秦,锁长城要津,控关陇门户。为古代边关贸易、民族和谐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同时,镇北台也是榆林城市整体布局的重要组成,“北台南塔,六楼骑街”同时处于古城的中轴线上,成为榆林市独特的标志性建筑。
下午三点,榆林朋友伴着我们驱车来到红山之巅的镇北台。
这是一座气势恢宏的建筑,令站在台前的我们心生震撼!镇北台建筑呈正方梯形,方正整齐。外砌砖石,内夯黄土。一层为台基座,周长320米,占地面积5056平方米。四周为墙垣,东墙南侧开设城门,东南角内侧铺置马道,通达墙顶。二层高16。6米,周长130米,南墙中部开设券门,券门横额石刻“向明”二字,为涂中浚所书。北面有“镇北台”石刻,原为涂中浚所书,被毁后由魏传统将军重新题写。三层高4。31米,周长88米。四层高4。4米,周长35。4米,每层四周设置垛口、望孔。由第二层券洞内和三四层墙体外设置的砖石踏步可通达各层。
沿各层踏步,我们登上台顶,极目远眺,古老而青春勃发的名城新貌,雄浑苍茫的塞上风光,尽收眼底。数百年来,镇北台与它所依托的主体工程----万里长城,一起承担着延绥镇八百多公里的边防重任,肩负着化止干戈、创建祥和边关的使命,为民族团结和友好往来提供了交流平台。今天,镇北台虽已失去了原来的功能,但它底蕴深厚的历史内涵,苍凉凝重的壮观雄姿,仍然流淌出无穷的魅力,令人思绪万千。
摩崖石刻----红石峡
离开镇北台,我们来到红石峡。
红石峡在榆林市城北4公里处,因山皆为红石,故得名为红石峡。又因两峡高耸,山势雄伟,也称“雄石峡”。红石峡谷长约350米,峡谷东崖高约11。5米,西崖高13米,东西对峙,峭拔雄伟。峡内榆溪河水流湍急,穿峡直达城西。两岸垂柳青翠,景色优美。
古代驻守榆林的文人墨客甚至武将都喜好到红石峡题刻以抒发边塞豪情壮志,所以红石峡又是长城书法艺术的一大宝库,从那些题字的内容,我们也可以看出榆林古时“九边重镇”的地位。红石峡现存石刻字幅185块,字大者约6米,小者寸许,篆、隶、楷、行、草齐全,笔力雄健、挺劲。石刻内容丰富,有题诗,有纪功,有记游,更有蒙文题刻。题刻中有晚清名将左宗棠所题的对联,革命先烈杜斌题刻的“力挽狂澜”字迹苍劲,笔力不凡。
红石峡的石窟艺术也堪称一绝。东西两壁双峰对峙,依壁凿石成窟,据史料记载,原有44窟,窟内原有石造像、泥塑像、浮雕石刻、碑刻题记,据记为明代所创,“文革”中尽遭破坏,所存无几。现仅存大小石窟33处,大多分布在东崖,西崖仅有5窟,已面目皆非,今非昔比。较大的石窟有圣母殿、大雄殿、观音堂、石佛殿、圆觉殿、睡佛殿、慈仁殿、小须弥殿、园沁殿等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