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的网络真的人

虚拟的网络真的人

玄芝杂文2025-04-24 02:20:54
时至今日,网络上的是非已经被媒体逐一说遍,特别是“网恋”(甚至还出现了“网婚”)更是闹得沸沸扬扬。拥护者认为,网络拉进了人们之间的距离,增进了彼此心灵上的沟通,不失为一种新颖的交流方式。反对者则认为,
时至今日,网络上的是非已经被媒体逐一说遍,特别是“网恋”(甚至还出现了“网婚”)更是闹得沸沸扬扬。拥护者认为,网络拉进了人们之间的距离,增进了彼此心灵上的沟通,不失为一种新颖的交流方式。反对者则认为,网络是一种虚拟的世界,在这上面发生的一切都不真实,如果轻信便会上当受骗。其实,拥护者和反对者说得都有道理,但是都不全面,一概肯定和一概否定都是不完全的。
笔者以为,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其两重性,网络也不例外。的确,网络是一种虚幻的世界,来这里聊天的人们相互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甚至只能用文字表情达意,连声音也听不到,每个人面对的聊友似乎只是一种概念,而不是有形有影的真人。但是,这种交流方式和生活中面对面的交流相比,由于不能相互看得见,因而一开始便省略了对外表的选择和取舍,使彼此的交流直接进入内心。而生活中常见的交流总是先从观察外表开始,逐渐再到内心,有时由于对外表不满意,甚至还没有到内心就结束了。一般说来,人和人之间的接近和吸引,最终是要取决于心灵的交融的,外在的东西不是决定性的,从这个角度来说网络交流的确有它的独特之处。但是也要看到,人毕竟是感性的动物,对外表的选择也十分在意,如同男女搞对象,彼此或有一方相不中对方的容貌,交流就难以顺利进行,甚至根本就产生不了交流,从这一点来说生活中的交流自有其合理性。
但是,既然网络上的交流往往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人乐此不疲、义无返顾呢?笔者的看法是:虽然网络是虚拟的,但是每一个人都是真实的,即使是一个骗子,也是一个确确实实的人,而不是《聊斋》中的鬼狐,更不是一个没有生命的符号。因而人们虽然知道网络上有骗子有坏人,但是也还是愿意来这里寻找可以交流的知音,再说骗子和坏人生活中都有,并非都集中在网络上,生活中受骗上当的事也是时有发生的,何必一味责难网络是骗子的乐园呢!再说,受骗上当主要还是因为当事人缺乏生活经验和判断能力所致,而不是网络这种独特的交流形式陷害了他。如果一个人在网络上不能通过内心的交流,准确地把握交往对象的真实面目,那他即使走出网络,在生活中仍然会栽跟头。
网络上的聊天室之所以火爆异常,还在于时下的中国人似乎都有一种相互倾诉或倾听的渴望。也许是人们长期处于繁忙紧张之中,普遍感受到的心理压力都比较大,想彼此交流心声求得一种宣泄轻松一下,但是在网络出现和普及之前,实在找不到一个可以尽情倾吐的场所和机会,即使有场所、有机会,也由于交流方式比较单调而令人无法满足,因而人们便长期处于一种焦虑和沉闷状态。网络在这种情况下的出现可以说真是生逢其时,上网聊天一下子就成为大众十分喜爱的一种活动,参与的人数可能是使用网络资源最多的一个群体。看看吧,每到傍晚时分,人们几乎像当年追星一样涌入街头的网吧,像着迷似的一头扎进早已是人头攒动的聊天室,这时即使天塌下来也顾不上去管了。这种为了聊天而有点不顾一切的势头,实在值得社会学家认真捉摸,究竟是什么因素让他们这样近乎疯狂呢?难道这些聊天的人们,花上时间、钞票和精力,只是为了寻找新奇、闲适、浪漫、刺激以至心安理得地上一次当受一次骗?
上网的人们从年龄上看,自然是掌握着一定的电脑知识的年轻人居多,尤以大中学生为最,但是也有相当多的成年人甚至还有老人。聊天室里自然有闲逛的、搞恶作剧的和四处捣乱的,也有吐脏话、拉皮条、怀有不可告人的目的的,但是这些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还是能够遵守社会公德、以真诚之心和人们交往的。从笔者在**聊天室的体验来看,来这里嬉闹寻开心的多是孩子,当然学生中的大多数人主要目的还是交友学知识,成年人除了个别人动机不良之外,一般都比较严肃,他们大多数都是有固定职业、有生活经验和一定见解,而且经过一段时间的寻觅、了解和筛选之后,一般就都有了比较固定的聊友,所聊的话题也比较广泛、重大和深入。至于骗子之类,一般都是成年人中怀有阴暗心理的男性,而受骗者多为没有社会生活经验的女孩子,骗子以感情为筹码,目标主要是色和钱,而缺乏头脑的女孩子常常会在感情上失足,结果往往让骗子的阴谋得逞。这是网络上的弱点和污点,女孩子不能不提高警惕,增强判断力。
总之,网络上交往有利也有弊,关键是聊天的人们即要让自己讲公德,做到文明上网,真诚待人,也要提高是非辨别能力,防止坏人利用网络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