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之过:生错时代的孔子

谁之过:生错时代的孔子

熙柔杂文2025-07-21 05:27:00
孔子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第一次大张旗鼓地开私学,给弟子们传道授业解惑。他有弟子三千,上有上卿大夫,下有凡夫俗子,而让人津津乐道的就有七十二贤能弟子(孔子曰“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如仅仅如此,作为老师
孔子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第一次大张旗鼓地开私学,给弟子们传道授业解惑。他有弟子三千,上有上卿大夫,下有凡夫俗子,而让人津津乐道的就有七十二贤能弟子(孔子曰“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如仅仅如此,作为老师,他是成功的。正如夫贵妻荣,母以子贵的道理相同,老师本身并不尊贵,而是因学生尤其是尊贵学生的追捧而尊贵的。孔子手下有钱有权的尊贵学生很多,孔子也就是因为他们而声播天下,名扬四海,否则就不会留下他的语录《论语》了。 
有很多人特别喜欢读《论语》,并夸大《论语》的作用,认为“半部《论语》治天下”,其实未必。这如同有时候我们夸大已过世的先辈一样,先辈生前穷困潦倒,死后成鬼了,我们倒让他们的魂魄来保佑我们平安宝贵、长命百岁。
如果单纯地就《论语》说《论语》,有点教条,甚至如捕风捉影的宋代程朱理学,也如当今秘书论证领导言之有理一样,纯粹是嘴皮功夫,文字游戏。窃以为,读《论语》必要先了解孔子其人其家,了解生他养他的鲁国,了解周朝怎样从西周而东周(春秋与战国)而最终被别人取而代之的。如果不从他的生活时代和环境来谈孔子或者来谈《论语》,那是误人子弟!
除了做一个老师是成功的外,其它方面,孔子是失败的。孔子生前在鲁国做的官,只是被人用来向天下人说明他们是重视人才的摆设,如果孔子甘于做花瓶,你好我好大家好;如果不甘于做花瓶,想发光发热,甚至花瓶反过来想改变人家的“审美观”,那是人家不能答应,最后只能请你滚蛋。就像今天当官的请笔杆子来按自己的意志为脸上涂脂抹粉,笔杆子却想取而代之,那还能有什么下场。所以,孔子一生的悲剧终难避免,甚至从一开始就注定他的失败。
孔子的失败源于他的主张。他的言论万千,无论是删改《诗经》,还是编写《春秋》,无论是礼来乐去,还是《论语》集成,只有两个字,即“复礼”。从表面上看,“复礼”有“仁义礼智信”等内涵,但却无法掩盖“复礼”的真正目的。实际上,所有人包括孔子和他的弟子,包括周天子,包括各国诸侯大夫,包括鲁国三姓家奴都知道,“复礼”,归根结底,就是恢复周公的礼制,就是恢复把东周变成西周,把不听话的有权的诸侯变成听话的没权的诸侯,把任人摆布的周天子变成摆布人的周天子。

一、寂寞身后事
从孔子的家族来看,孔子的家世,也是与王侯将相分不开的。孔子为宋微子之後,简单家史:宋襄公——弗父何——弗父何——宋父周——世子胜——正考父——孔父嘉——子木金父——夷——防叔(畏华氏之逼而奔鲁)——伯夏——叔梁纥(纥与颜氏徵在野合而生孔子)——孔丘。孔子出生方三岁父死母贱生活贫苦,但家族出身宋国贵族的身份,决定他回归贵族的梦想,决定了他只能游说诸侯想以合法途径实现政治抱负,也决定了他一生志向在贵族中寻求身份认同而上下求索的心路历程。
从孔子的生活春秋时代来看,西周经过文王武王创业,成王康王励精图治,周厉王的倒行逆施,至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而终,演绎了王治则诸侯归、王不治则诸侯离的政治路线。自平王立,东迁于雒邑,即东周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彊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实际上从周平王开始周已不周了,恰如曹操手中的汉献帝,已成诸侯的玩偶和利用的空架子了。至孔子时,周天子更是生于危巢之中,任诸侯摆布了。孔子在这个时代却一反时代潮流,提倡回到西周之初成康大治时代,回到周公的路线上来,不动刀枪、兵不血刃地通过全天下再次实行等级森严的周礼来弱诸侯以尊周天子。这种想法令人可笑,诸侯不异口同声地反对才怪,而肯定有一个人举手赞同,那就是周天子。孔子在向老子问道时,老子也曾极力反对,认为孔子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可能孔子想恢复周礼的言行也是一种“倒行逆施”吧。
从孔子的国家鲁国来看,鲁本周武王分封其弟周公(姬旦,周礼主要制定者,辅成王大治)之国。至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出生时,鲁国国政已被上卿大夫把持,孔子一生中,鲁国经襄公、庄公、景公、昭公、定公、哀公六位国君,这些被大夫夺了实权的国君一代不如一代,他们和周天子做着同样一个梦,就是摆布人而不是任人摆布,孔子也是一个和他们做同样梦的人。孔子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正合他们的口胃,就是在鲁国内所有人按这一礼制层层集中的原则,都要听他国君的话。至于他这个鲁国国君是否还要听周天子的话,则是另外一个标准,另外一回事了。如同佛教中宣讲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一样,在鲁国居然出现了不可思议的现象,按照一种以下凌上的逻辑演绎着乱政秩序,周天子控制不了鲁国国君,鲁国国君控制不了三姓大夫,三姓大夫控制不了他们的家臣;倒过来成了家奴控制大夫,大夫控制国君,进而家奴控制国政的政治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孔子的复礼主张,还有谁能实行,连孔子自己也说服不了自己,真的有些自欺欺人。
其它诸侯国也是治治乱乱,春秋五霸也是昙花一现,至战国已是分少合多了。无论如何,总遵循着一种“道”,即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的弱肉强食规律,最后被商鞅变法后日渐强大的秦通吃。
综上所述,孔子生活的分崩离析时代环境决定了孔子的主张是得不到真正实行的。《东周列国志》形象地描述了孔子及其追随者到各诸侯国求职的过程,电视连续剧《孔子》、《东周列国:春秋篇》也必提及此事。正如今天“学成文武艺,货于资本家”大学毕业生到人才市场贩卖自己一样,孔子及其弟子“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的路也不顺,如郑人所说的“累累若丧家之狗”。完全是买方市场,你想为人民服务,人家还不要你服务呢。孔子的弟子倒是有些比较幸运,成为诸侯的助手,孔子也正是在弟子的帮助下,结束周游列国,叶落鲁国。经历过曲折后的孔子终于醒悟,他想改变的世界格局是根本不可能的。最终他像大彻大悟的宗教教徒一样,静下心来著书立说、教书育人。

二、千秋万岁名
历代统治者对孔子都竞相进行封谥,以示尊崇。根据《大中华文化知识宝库》记载:孔子死于鲁哀公十六年(前479),鲁哀公亲诔(lěi)孔子,诔文中称孔子为“尼父”。孔子有封号始于汉平帝刘衎(k鄋)元始元年(公元元年),汉平帝刘衎追封孔子为公爵,称“褒成宣尼公”。北魏太和十六年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