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悬壶济世说起

由悬壶济世说起

怡堂燕雀杂文2025-09-05 11:05:20
悬壶一般是指高明的医术和高尚的品德,济世就是有益于世人,合起来的意思就是具有高尚的品德,用高明的医术来使世人受益。词中“壶”与“葫”通假。葫就是通常的葫芦,为人们熟知的“八仙”之一铁拐李,背着一个葫芦
悬壶一般是指高明的医术和高尚的品德,济世就是有益于世人,合起来的意思就是具有高尚的品德,用高明的医术来使世人受益。
词中“壶”与“葫”通假。葫就是通常的葫芦,为人们熟知的“八仙”之一铁拐李,背着一个葫芦,周游江湖,治病救人。《西游记》中,太上老君葫芦里的金丹,不仅能延年益寿,更有起死回生的效果。
悬壶济世这个典故源自于《后汉书·方术列传·费长房传》、《太平广记·神仙传》史书。讲述的是:一位白发老翁在街市上卖药,身上只有一个葫芦。有人来寻医,老者问清病情后,就给患者一些丹药。丹药有神效,患者的病很快就好了。由于他医术高超,为人乐善好施,随身又带着一个葫芦,所以人们都叫他“葫公”。
葫公每天卖完药后,就跳进葫芦中,集市的人都没有发现,可被一个叫费长房的人看到了。费长房当时在酒楼喝酒,发现了葫公的秘密。他十分吃惊,认为葫公非同凡人,于是拜葫公为师,葫公念他心诚,便把毕生所学传给了他。费长房遂成了一代名医。
葫公去世后,费长房为了纪念他,就在自己医馆门匾上方悬挂着一个葫芦。后来,凡是行医的人都在自己的门上挂上一个葫芦,人们看到这个葫芦就会知道这是行医治病的地方。
虽然这只是一个神话故事,但做为医生应当怀有一颗仁爱之心,以高超的医术治病救人,这才有悬壶济世的说法。
古代,以经世济民为己任的读书人,“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做为自己的人生信念。相传,张仲景在任长沙太守时,一面广施良政,让百姓过上安定的生活,一面潜心钻研医学,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张仲景成功地实现了自己的抱负,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三国蜀相诸葛亮弥留之际告诫子孙:勤恳做人,进则为官,投身社稷,光宗耀祖;退则行医,悬壶济世,救死扶伤。
古人称“医乃仁术,仁者人也”,意思是说医学不仅是一种活人救命的技术,还必须有一颗仁爱之心。做为行医者,不计较个人得失,不论贫贱富贵,一心为救人疾苦着想,这是历代医家一直提倡的美德。汉代董奉,隐居庐山,治病救人,分文不取,病人愈后,给他种杏树一株作为纪念,后来他的住宅附近,蔚然成林,直到现在“庐山杏林”,“杏林春暖”一语,仍在医界和民间广为流传。
因此,医徳与医术应该是统一的。高超的医术,能救死扶伤;良好的医德,受人尊敬与爱戴,两者彼此相辅相成。饱受疾病折磨的病人,以性命相托,医生被寄托了太多的期望,以至于常与“神圣”相连。唐代孙思邈说:“人命至重,贵于千金”,所以把他的著作称为《千金方》。又云:“若有疾危来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奸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
我们知道,医生在诊治病人的过程中,要考虑在正确的时间,以正确的计量、正确的药物,通过正确的途径给予正确的病人。医生与病人只有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配合,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做为医生,尽管素养不同,性格有差异,但既然选择了以“仁术”为业,就应该恪守“仁术”起码的要求,认真负责,察病入微,组方精当,用药严谨,这样才能提高疗效,才能名符“仁术”之实。
可如今,很多医生并不以此为自律,收红包的多,拿回扣的多,乱开处方的多,动不动就开检查单的多,高昂医药和检查费用,让百姓不堪重负。积怨已久的患者和家属在医院“找茬”也不断增多,由此带来的医患矛盾,已成为不容忽视的一个社会问题,医患关系从“鱼水情深”变成了“水火仇深”。据不完全统计:一家资产上亿元的大中型医院,每年需要拿出几百万元来处理医患纠纷问题。
现在,很多药厂、药店和诊所依然以悬葫芦做为标志,而世人对医药诟病也甚多。最近在网络中流行“中国最缺德的十大行业”,医疗和制药位列其中,支持者众多,闻之,不禁让我们感到悲哀。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