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子解读老子(1)
引言首先我解释一下这个书名,第一:纯粹为了书名看起来有趣;第二:因为我在武汉读的大学,所以受武汉话的影响,开口闭口都是“老子”这个口头禅。写这本书主要还是缘于一个朋友的邀请,他希望我能跟他讲讲《道德经
引言首先我解释一下这个书名,第一:纯粹为了书名看起来有趣;第二:因为我在武汉读的大学,所以受武汉话的影响,开口闭口都是“老子”这个口头禅。
写这本书主要还是缘于一个朋友的邀请,他希望我能跟他讲讲《道德经》,说实话,以前我还真没读过,但他如此信任我,所以我就决定斗胆胡说一通,我知道编译和解读《道德经》的大人物有很多,从博士到院士,各有各的观点,他们的观点我不想去驳斥,因为我不喜欢做评论家,也不想做一个文字学家,我只想把我的理解写下来,我之所以敢写《老子解读老子》还是因为“老子”本身,因为“老子”与我一样,都不是博士也不是院士,但都是喜欢独立思考的人,也许这正是我的优势,因为我不需要理会学术界的纠缠,我会随心所欲的把自己的理解写下来,由于中国的古文太模糊,它比白话更依赖于情景,所以引起不同的理解是情有可原的,正因为如此,我希望老师和朋友们多多包涵我这个无知无畏之人。
第一章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读:物质的性质和运动的规律要表达是可以表达的,但是表达出来后总是会偏离真实,我举个例子,比如:我们经常用牛顿定律来演算天体的运行,但是,如果我们把天体运动拍摄下来,然后倒着放这个视频,那么他依然符合牛顿定律,这样牛顿定律明显就不能准确的描绘物体的运动,因为它忽略了时间的方向,同理,现在的所有物理理论都没有解决时间方向这个问题,可见我们是无法真实地描绘出物质性质和运动的规律的,我们所描绘的只是在很多假设条件约束下的描述,因为人类的感官和理解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只是“盲人摸象”而已,既然不能够说清楚那当然也就无法用命名来准确描述了,但是,既然“道”是不可以描述的,那《道德经》描述的是什么“道”呢?既然描述了,是否还是真正的“道”呢?其实老子是要我们去悟“道”,写到这里,我想起一个故事,故事是说:春秋时期的某一天,齐桓公在堂上读书。一个木匠在堂下打造车轮。齐桓公读书读到妙处,便拍案叫绝。木匠见到齐桓公手舞足蹈,便向前问道:“大王,你读的是什么书?”“是圣人之言。”“圣人还在吗?”“都已死了。”“那您所读的也许是古人的糟粕呢!”齐桓公一听大怒,便说:“无知小人,怎敢毁谤先圣?”木匠说:“大王息怒,我是凭借自己的经验推出来的道理。”齐桓公说:“给我说说你的道理。”木匠回答说:“我造车轮时,师傅用言语指导我的都是一些简单的技术;而一些关键性的技术,师傅说很难有语言表达,要我自己体会琢磨,现在我觉得师傅的话很有道理。所以我认为,古人能通过语言传给后人的,恐怕也未必是最好的东西吧!”读这个故事我们很容易产生共鸣,因为我们日常生活中都有过类似的经历。
“名可名,非常名”实际上是为了进一步描述老子的观点,我认为也是一种语言对称美的需求,但即使这样,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总是希望能把我们所认识的宇宙记录下来以便学习和传播的,所以我们就尽可能的去描述客观存在的真实,于是老子就想到了用“无”字来表达天地的开始,用“有”字来表达万物的根源,因为古人认为先有天地分化,然后才有万物的产生的,老子也是这么认为的,他认为“无”产生天地,然后“有”产生万物。而这“无”和“有”都是非常玄奥的,老子认为我们应该从“无”中去观测与思考从而悟出“道”的奥妙,从“有”中去认识“道”的端倪,其实“无”和“有”虽然名称不同,但这两者都来源“道”,他们都是非常玄妙的,也即是幽昧深远的,而这“无”和“有”都是一切变化的总门。
2009-9-8
版权声明:本文由传奇新开服网站大全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