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河的叹息

包河的叹息

簿对散文2025-04-14 08:26:12
站在包公园广场,我突然问自己,“你为何要来这里?”二年前,我曾陪父母到开封,瞻仰包公祠、开封府,今天,我又到包公的家乡,内心究竟是为什么呢?夏日的雨,时断时续,这多少让人的心情变得有些压抑,莫不是地上
站在包公园广场,我突然问自己,“你为何要来这里?”
二年前,我曾陪父母到开封,瞻仰包公祠、开封府,今天,我又到包公的家乡,内心究竟是为什么呢?
夏日的雨,时断时续,这多少让人的心情变得有些压抑,莫不是地上阴气太重,老天故意显灵让天地恸哭?
清风阁,应该是包公心迹的体现吧?如清风一缕,是他品节的象征。那明月亭呢?是不是天日可昭,如明月一般纯净?
这里,每隔几步,就有一盆开的正艳的荷花,为何放置这么多呢?沉思间,我蓦然想起,周敦颐的《爱莲说》:“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我恍然大悟。
走进包公园,享堂正门两侧的抱柱上有一楹联。上联为:“正气慑王侯,铡恶除奸传万世”;下联为:“遗风昭日月,蜀山淝水庆重光”。这也许是广大的老百姓对包拯一生最中肯的评价吧。
站在包公墓前,看着“宋枢密副使包孝肃公拯之墓”,我的耳边仿佛响起了“铡美案”、“打銮驾”、“斩国舅”等一幕幕耳熟能详的有关包公的唱段,穿越时光的隧道,仿佛又看到了各种作品里描写的他执法如山,嫉恶如仇,不畏权贵,为民做主的为官情怀。牌匾上所刻“为政者师”,是名符其实的。
其实,“正气凛然”是包拯做人的风骨,“清正廉明”是他出仕的原则,他的风格和政绩后人归结为:执法严明、铁面无私、关心民苦、为民请命、努力改革、兴利除弊、严惩贪污、廉洁清正。
他弹劾权贵,曾两弹宰相,六弹国丈,七弹封疆大吏。他上书皇帝“固边强兵”,“来则驱而御之,去则备而守之”。忧国忧民,眼光非凡。
他微服私访,了解民情,调查实况,快速破案,深得老百姓尊崇,称呼其为“包青天”。
担任“权知开封府”——当时宋都开封京师最高行政长官时,改变官府森严,坐衙办案的旧作风,走出衙门,巡回视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致使“吏不敢欺”。他顶住压力,拆除水障,修通惠民河,为民办实事,让老百姓看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父母官形象。
为了遭遇天灾的陈州(今河南淮阳),他揭露当地官员的大肆盘剥及横征暴敛,请求皇帝免除“折变”,救老百姓于火热,后来,就有了传唱至今的《陈州放粮》的故事。
包拯敢于直谏,曾向宋仁宗条陈《七事》,建言应当“明听纳,辨朋党,惜人才,不主先入之说”,又奏请“去刻薄,抑侥幸,正刑明禁,戒兴作,禁妖妄”,相对于明哲保身,他是何等的大义凛然?
他“奉使契丹”,遇到刁难,没有卑躬屈膝,只考虑个人安危,而是不卑不亢,针锋相对,以国家利益为重。
包公一生为官可以用两个字概括:清和廉。他两袖清风,一尘不染,他公正廉明,不为私利,并写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仰工利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
他有三口铡,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让贪官污吏闻风丧胆,它是法律的象征,在法律面前,任何人都是平等的,哪怕是皇亲国戚。
老百姓是爱戴包公的,所以,给他最完美的赞许,甚至千古口碑,老百姓心中有一杆秤,知道公平正义,孰轻孰重,老百姓也是心有期盼,盼望有更多的后世包公,能恪守:“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真正为民立言,为民请命,为民解忧,而不是贪赃枉法、坑瀣一气,欺上瞒下,遗臭万年。
雨中的包河,在静静流淌吧,看着有些落寞的包公园,我久久沉思,其实,我知道,在历史的进程中,无论再多的风雨坎坷,哪怕一时再浓重的阴霾,一切都终将散去,明媚的阳光,一定会普照世间的天空!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