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忆绥芬河
“率宾水”,这是她在唐朝时的名字。“速频江”,“恤品河”,明朝时,人们这样称呼她。“恤品水”、“苏滨水”,在金代的典籍中,她以这样的身影出现。“绥芬河”,这是她自清朝起沿用数百年的名字。“绥芬”、“率
“率宾水”,这是她在唐朝时的名字。“速频江”,“恤品河”,明朝时,人们这样称呼她。
“恤品水”、“苏滨水”,在金代的典籍中,她以这样的身影出现。
“绥芬河”,这是她自清朝起沿用数百年的名字。
“绥芬”、“率宾”、“恤品”,皆为满语“锥子”的音译,有人说,因为绥芬河像一条穿行于山谷间的“锥子”,也有人说,因为绥芬河中出产一种尖锐似“锥子”的钉螺。
绥芬河,一个美丽的名字。
筋骨中洋溢着关东儿女数百年前纵马雪原冰河的彪悍精神,袍袖衣襟上又不可避免地熏染着邻国俄罗斯的浪漫情怀。
绥芬河,一座中俄经贸交往的桥梁。
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签订,大片东北沃土被割让给了沙俄,一箭之遥的土地眨眼间成了邻国,于是,绥芬河,这个关东大地上的普通城镇,一下子变成了中俄边界重镇,无可避免地跃上了历史洪流的峰巅。自百余年前顶风冒雪翻山越岭“闯关东”“跑崴子”(指清朝时期闯荡俄罗斯滨海重镇海参崴做边贸生意),到20世纪末火热蓬勃的中俄经贸大潮,在绥芬河跌宕起伏的发展记忆里,在穿梭往来于中俄之间的国际列车上,在这座边贸重镇熙熙攘攘的街面上,从来就不缺少动人故事,以及故事后面有关胆量、侠义、豪气、智慧、较量,乃至爱恨情仇的传说。
绥芬河,一座与中国百余年近现代历史风云紧密相连的城市。
1896年,清政府与俄国签署《中俄合办东省铁路章程》,一条由俄国修建管理的给这块黑土地既带来耻辱也带来发展机遇的中东铁路,象一把锐利的尖刀,撕裂了关东大地。中东铁路北起海参崴,那里被称为第一站,到绥芬河是第五站,因此,绥芬河又有了一个已在历史烟云中渐行渐远的名字——“五站”。中东铁路通车后,一时间,俄、日、朝、英、法、意、美等国外交使节商贾人士云集小镇。这里首开东北欧化文明先河,最先开通火车、汽车,电灯、电话。街面上满是欧洲的新奇商品、摩肩接踵的奇装异服洋人、香透半条街的新出炉的俄式大面包、华美繁复的欧式建筑、此起彼伏的异国洋文和十几个国家飘扬的旗帜,恍惚间令人似乎已不知此地是何乡,国际化的绥芬河,被过往商客誉为“东方旗镇”“国境商都”。
第一次听到绥芬河的名字,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祖母常常会讲起自己遥远的童年往事,那是关于一个“跑崴子”商贾之家在绥芬河创业、发达、直至因日寇入侵而衰落的传奇。“列吧”“格瓦斯”‘啤瓦”“伏特加”“沙拉”等俄罗斯食品和一些因岁月久远发音已不太标准的俄罗斯词句,伴随着如烟往事一同娓娓道来。
祖母,一个邻居眼中的普通农家老者,平时偶尔说出的俄语却透漏了她与众不同的人生经历。二十世纪初出生于山东省掖县一个富庶家庭,祖母的父亲凭借过人的胆量智慧闯荡“海参崴”,积累下可观的财富,在绥芬河办起颇具规模的商铺。祖母童年的美好记忆是和绥芬河紧密相连的,家中往来的是金发碧眼的俄罗斯客商,各色味道新奇的俄罗斯食品,伙计众多,生意兴隆。农历年节时,店铺门前是锣鼓喧天的秧歌队伍,为了犒劳辛苦一年的伙计大把抛洒的赏钱、以及加入中国人欢庆队伍的热情豪爽的俄罗斯友人。尤其是俄罗斯朋友的豪饮,一瓶烈酒仰脖饮下,下酒菜可以是红肠,火腿、酸黄瓜,也可以是纵情的欢歌,也可以用一粒盐巴下酒,还要潇洒地将盐巴丢向空中伸脖接入口中,微醺后的潇洒惬意可见一斑,俄罗斯,不愧为一个热情、风趣、热爱生活的快乐民族。
每每听到这里,总觉得那是一段遥远得如同梦境的故事,绥芬河,就这样伴随着祖母的人生往事恍恍惚惚地走入我的心中。那里有“闯崴子”时漫天的“大烟泡”和土匪劫掠的凶险,有关于“卢布”与“银元”的财富故事,有迷人的异国风情,有俄罗斯熏香的红肠火腿,有俄罗斯同窗赠予的自制欧式蛋糕。祖母少小家境的殷实带来的既有衣食无忧,也有良好的现代教育,她是班级中唯一的华人,俄语流利娴熟到与俄罗斯同窗无异的程度。家中餐桌上各色花样翻新的中俄大餐,味道新奇的俄式面包,伴随着俄罗斯同学的友谊一道深深刻在祖母的人生记忆中。童年的祖母甚至不知玉米高粱等粗粮为何物,只是在其父亲为了回味家乡旧日饭食偶尔令厨师烹调一顿玉米面时,天真而诧异地问上一句,那是何物?祖母在街面商铺与同学游玩买玩具吃点心,从不需现金交易,只需记账便可,每年端午节、中秋节、农历春节一同结账,其家族企业在绥芬河的规模信誉可见一斑。
任何一个家族的命运,都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1933年日本关东军强占绥芬河,祖母的父亲不愿做日寇铁蹄下的亡国奴,毅然放弃其在绥芬河苦心经营多年的企业,举家逃亡,历尽艰辛,千里奔波,目标只有一个——-一定要回到山东祖籍,坚决不做亡国奴。逃亡路途中,心力交瘁的老人终于被国恨家仇击倒了,在无限愁苦中病逝于一个东北小镇。祖母那博学多才精通日、俄两国语言的哥哥,因不愿接受日寇任命其为东北某地火车站站长的伪职,毅然独自离家逃亡,终生再无音讯,从此家境衰败一落千丈。一个艰辛创业的商贾之家,一个与时代大潮一同跃峰巅入低谷的普通家族,一段曾经散发着“大列吧”酸酸甜甜异国味道的童年时光,就这样与民族的那段灰暗记忆一道化成烟云。
从此,祖母的人生由富庶静逸转为奔波贫困,但无论生活怎样变化,总是秉承“富贵不骄奢,贫穷不自轻”的生活准则。严谨规范的童年教育,使其面对贫困、疾病、苦难时,始终保有一份自尊。终生保持的还有良好教育背景下形成的生活习惯,例如每晚临睡前要读书,读的多是那个年代不常见的《红楼梦》,《三国》等大部头书籍,在那个闭塞的年代,白发农妇灯下捧读古典名著,堪称东北乡村耐人寻味的一景儿。严谨的教育给了她严谨的行事准则,无论生活怎样忙碌困苦,与人交往时始终讲究端庄大方的礼节仪态,保持发髻、衣衫的整洁,衣服可以破旧,但不能脏污褶皱。尤其是超越普通农妇的睿智眼界,生活无论多么贫困艰难,她始终督促后代晚辈要读书上进,因为富贵可以速成,尊贵却是需要时光雕琢打磨的。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祖母随“闯关东”大潮自山东漂泊至距绥芬河仅百余公里的城市居住,并在此生活一生,绥芬河,近在咫尺,她却从未再踏上那个牵挂着太多快乐、幸福、痛苦回
版权声明:本文由传奇新开服网站大全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那年情人节,送妻子一枝玫瑰花
下一篇:远处那一缕温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