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八咏楼

怀念八咏楼

益算散文2025-10-06 00:41:18
2006年冬天,无端地怀念起了金华婺江畔的八咏楼。中国楼阁多以诗传,誉称为“江南三大名楼”的滕王阁、岳阳楼、黄鹤楼就是如此,我确信游人的雅兴是冲着那层层叠叠的文化去的:王勃那骈散结合天衣无缝的序文与夕
2006年冬天,无端地怀念起了金华婺江畔的八咏楼。
中国楼阁多以诗传,誉称为“江南三大名楼”的滕王阁、岳阳楼、黄鹤楼就是如此,我确信游人的雅兴是冲着那层层叠叠的文化去的:王勃那骈散结合天衣无缝的序文与夕阳江流交相辉映,滕王阁上望见的秋水长天、落霞孤鹜是最厚重的风景之一;老泪纵横,沧桑句工的少陵野老,那一番乾坤摆弄,日月沉浮的气象只有岳阳楼上才看得到;崔浩那琢刻在黄鹤楼廊宇间精巧的画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让李仙人发出“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慨叹。在文字的流传中,江南楼阁越发散溢出响彻的名声,八咏楼也不例外。
八咏楼原名玄畅楼,在金华城区东南隅,临瞰婺江。楼高耸于有数十级台阶的石砌台基上,楼内雕梁画栋,飞檐朱窗,瑰丽精美。前为正楼,后是木结构建筑,玲珑中现典雅,拙旧中藏古朴。阶下短短一条古玩古字街,仿古的门面确也暗和创建者南朝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沈约的意图。继“水流本三派,台高乃四临”(《登玄畅楼》沈约)之后,李白、严维、赵孟頫等文人笔下都留下了八咏楼的身影。然最为有名的非李清照《题八咏楼》莫属。大学期间,经常盘桓其脚下,也曾逸兴遄发,写下歪歪斜斜的诗行,岁月磨蚀,聊以托形于陆芒兄弟的《梦想根治》一书里,勾沉往事,《登八咏楼咏怀》别有意味:
千年依旧八咏楼,风霜雪月写婺州。
吾侪登临空有叹,何解易安万般愁。
而今双溪春正好,江上独无蚱蜢舟。
空余万卷风流句,闲来吟赏岂会休。
现在读来甚觉当时兴致之可笑,只求形似,不追平仄。现今管窥过李元洛的《“八咏楼”之歌》,不敢仔细看,怕被他强大的文字效应牵引迷失自我的本真。然念念不忘的只有李清照《题八咏楼》这由一位温婉柔弱的女子聚胸中之气爆发的词章: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于后人愁。
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怀念八咏楼,就是怀念李清照。这位“自是花中第一流”的词中女杰有太多让人企望的理由,唐敏在她言辞婉约的《红瘦》里较为完美地还原了李清照,翻读书页,在每个落日熔金的黄昏,斜斜的阳光下,香鬓山鬟,瘦弱娇小的形象凸显出来。李清照是一位性情中人,她的性格泾渭分明,个体的忧喜依附在赵宋江山的风雨飘摇中。她是一个幸福者,有过少女的无忧无虑;她是历经沧桑者,车马颠簸的间歇安顿着自己的晚年;她与文字为伍,以文字取悦,以文字倾诉衷肠,千年以后的我们牢牢地记住了李清照这三个字。
“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宋济南人,自幼即有才藻名,善属文、工诗,词亦有名于时。著作多不传,能书能画。父李格非,母王氏。”(《李清照事迹编年》),元丰七年(1084年),也就是苏轼荡舟石钟山脚下的那一年,易安出世。少女时代虽然处于北宋回光返照的镜像,但少女的天真淋漓尽致地展现。她是历史的天使,宿命将欢乐集中在生命前半阶段,这种欢愉在18岁嫁给太学生赵明诚的时候还在延展。两首《如梦令》足以看出: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那种放荡不羁,那份率真的性情,那种微含愁怨的情绪弥漫,如丁香般空自凝结雨中愁。在前期的诗词中,无情风雨常临,略微携带一丝丝淡淡的哀伤,“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菩萨蛮》),“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庸自梳头。”(《凤凰台上忆吹箫》)一份懒散。这些都是少女的细腻心思,唯有风雨能猜透。
婚后的李清照俨然是一位幸福的女主人,有着甜蜜的相思缭绕,相思之情溢于言表,对丈夫赵明诚的思念成为她此时的真性情。弄得当时人心惶惶的元佑党人碑并没有对赵李两家带来太大后果,公公赵挺之毕竟有一定权势。赵明诚在崇宁二年出仕,相思之情赖以产生的距离有了。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优游户外户内之景都濡染着李易安的思念,这是两厢情愿的誓言。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对年轻的夫妻兴趣相投,打情骂俏也是快活。凭着对古字古玩的共同爱好,生活给他们铺设了一条共享的轨道。1107年移居青州乡里,开始疯狂搜集古字画。买碑字相互展玩,欲尽天下古文奇字,俨然是金石专家。“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史书,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金石录后序》)。可以想象,李清照51岁写《金石录后序》时心情是如何复杂,难以揣度。青州是李清照的欢乐之所,丈夫辗转任守莱州、淄州,除却思念没有任何忧虑,老天最会嫉妒两情相依的人,历史的天空开始颠覆倾斜。深划在李清照人生轨迹中的界线正好是赵宋王朝的界线,让我们记住这个年份吧——1126年(靖康元年),李清照43岁。
金兵的铁蹄开始肆虐中原大地并蔓延向江南。此时打击李清照的有两件大事,一是赵明诚南下母丧不久,青州兵变,郡守被杀,书画什物十余册被焚烧,但这只是噩梦的开端,更大的吞噬潜伏着;二是建炎三年己酉年,赵明诚卒于建康,享年49岁,世界开始孤独。流浪,奔波,悲痛,劳顿,袭上李清照孱弱的躯体。她的词风开始转变,家破国亡的情结是南宋爱国词词的滥觞。试想如此一孤弱的女子,如何经得起历史的巨变,但她委实承受了下来,凭这这笔力千钧的文字。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乌江》)
江东有她安乐的青州,有她思念的赵明诚亲切的爱恋。梦回北宋,她的思绪跨越了两个世界,关塞万里也比不上思绪缠绵。她的这中被后人誉为豪放的性情在早期早有端倪,伏在“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的《渔家傲》里。她依旧怀念一个遥远的时代。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
——《武陵春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