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让老师被受礼
日前,记者就“教师节送礼问题”随机调查了100名中小学生家长和100名中小学教师。调查显示,100名家长中有60%的人表示曾给老师送过礼;30%的家长表示自己不送礼,但孩子会制作手工礼品送老师;家长和
日前,记者就“教师节送礼问题”随机调查了100名中小学生家长和100名中小学教师。调查显示,100名家长中有60%的人表示曾给老师送过礼;30%的家长表示自己不送礼,但孩子会制作手工礼品送老师;家长和孩子均不送礼的仅占10%!“送礼的‘重灾区’在名校!”南京教科所刘永和所长指出,现在一些家长给老师送礼的分量越来越重、金钱意识也越来越明显。说到底,“功利心”越来越重。(9月6日《扬子晚报》)说着,说着,教师节快到了,便到报刊上查看一些与教育有关的文字,却发现今年关于“教师节送礼问题”被炒得很热。这篇报道就是其中之一。
于是,咱也说道说道。
首先,城市学校不等同乡村学校。笔者在农村教学一线二十年,身边的同事没有受礼的。除非极个别的,譬如孩子病了,老师送到医院操心了受累了又单独补课了之类,个别家长表示单独的谢意之外。老百姓的庄稼还忙不过来,谁去懒得管孩子,懒得去为了孩子上下撺掇,左右打通?在农村人眼里,孩子就是棵庄稼苗,扔到学校里,任其自由旺长才泼辣。
其次,是谁让教师收礼?记得赵本山早年的小品中有这样几句台词:“我就没有收过礼。当然,也压根没人给我送。”有送的,才会有收的。送是第一步,收与不收是第二步。没有第一步,不可能平生出第二步来。譬如,对待那些贪官,判其受贿罪。还要刨出行贿的来,判其行贿罪。板子不能只打在一个人的身上。所以说,在一定程度上讲,是部分家长助长了这种歪风。然后,部分教师又强化了这股歪风。各打五十大板。
再次,为何城里学校多家长送礼现象?现阶段,城乡差别依旧存在。城里人,往往收入高,孩子少,父母的学历相对较高,孩子少则娇,收入高则殷实,殷实则知“礼节”,相对农村人,城里人就显得更“会来事儿”,一有送礼的,纷纷仿效,自愿的不愿的,纷纷上场,日愈激烈。
另外,为何名校送礼风更重?对于名校,打工子弟在里面上学的好像不是太多。倒见更多的是有钱的、有势的,投门子,托关系,施赞助,进得校来。有钱有势的家长,为了孩子,谁还在乎那一点礼品?吃吃喝喝,送点小礼,小菜一碟而已。他们一带头,其他家长还不跟着学?
还有,社会风气的原因。人不是活在真空中。有送礼的,咱不送不踏实。如同现在医院里手术之前的红包一样,不给医生送礼,内心就感到空虚,就多了一份担心,干脆不如花点钱,以求心安。任何有贪心的人,自身原因之外,都是外界给“惯”的,从不好意思受礼,到心安理得地受礼;从受小礼,到受大礼。这些都与送礼者的“培养”是分不开的,伸手越来越深,胃口越来越大,习惯逐渐被养成。
当然,个别教师的自身原因也不可不提。教师是个职业,教师是个群体,教师是一个个的个体的人。任何职业的人群中,也不可避免有道德低下、见利忘义的人。做为人,就有人的共性。作为个体的人,就有个体的优点和缺点。不要神化教师,也不要鬼化教师。出几个贪图小利的人,也就是正常现象了。但是,我们不要以此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我们能做的就是,只能够最大化的减少这些思想后进的教师数量,但从理论上来讲,杜绝到数量为零是不可能的。这就是唯物主义。
版权声明:本文由传奇新开服网站大全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南水北调未必可行
下一篇:可悲的四大极致型“人才”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