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持久战》与台儿庄战役

《论持久战》与台儿庄战役

搽画杂文2025-05-02 11:55:51
《论持久战》是毛泽东于1938午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讲演稿。在这部著作中,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战争的根本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制订了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路线
《论持久战》是毛泽东于1938午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讲演稿。在这部著作中,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战争的根本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制订了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经过时间和实践的检验,证明了抗日战争正是按照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所设想的那样发展的,中国人民最终战胜了日本侵略者,这是100年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在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中取得了完全胜利,历史见证了毛泽东的科学分析和预测。《论持久战》不仅在国内成为指导抗日战争的科学的军事理论,而且在世界军事学术史上也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被列入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论持久战》发表的历史背景、观点的论述和事实论据都与台儿庄战役密不可分,在这部雄文巨著中,毛泽东提到台儿庄战役达13处之多,可见台儿庄战役在此书的重要性。
一、台儿庄战役为《论持久战》问世提供了契机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标志中国抗战全面爆发。抗战一开始,尽管国民党军队组织了一些抵抗,付出了很大代价,但是没有阻止住日军的进攻,大片国土沦丧,日军长驱直入。在抗战进行到10个月时,不仅东三省难以收复,甚至从山海关到杭州湾,北部、东部中国主要的大城市都已沦入敌手。是战是降?莫衷一是。是胜是亡?众说纷纭。当时的抗战形势充满了未知的迷雾,面对中国抗战的前途命运,天下熙熙,谁能作出正确而科学的分析判断?身居延安窑洞的毛泽东一直思考着中国之命运,抗战之前途。可以说《论持久战》一文在毛泽东的脑海里酝酿已久,台儿庄战役的爆发为《论持久战》的问世营造了适宜的时代背景,提供了契机。
1938年3月,中国军队在李宗仁的指挥下,在台儿庄一举歼灭日本侵略军板垣、矶谷两个精锐师团一万余人。台儿庄大捷鼓舞了蒋介石的抗战决心,于是中国最高军事当局令第五战区集中兵力于徐州附近,准备再次聚歼日军。而日军也察觉了中国的意图,改以部分兵力在正面牵制对方,主力向西迂回,企图从侧后包围徐州,歼灭第五战区主力。5月中旬,前方越来越惨烈的战报不断传到武昌国民党军委会蒋介石的案前,徐州突然面临的严重危机,使他那因台儿庄的胜利冲得有点晕乎乎的大脑一下冷静下来。蒋介石突然意识到:日军的企图是要围歼徐州中国军队主力。若徐州那50个精锐师被日军吃掉,我还抗什么战?蒋介石立即叫来何应钦、白崇禧、陈诚等人一块研究策划。日军的企图已经暴露,再死守徐州已不现实,何应钦等人亦主张赶紧突围,决定放弃徐州。蒋介石口授给李宗仁的十万火急电令:“第5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军委会着令你部力避决战,撤离徐州,火速突围。”5月16日,第五战区命令各部队分别向豫、皖边界山区突围。中国军队且战且退,阵形不乱,按部就班地向西、向南撤退。日军阻一处,中国军队冲一处,无所不破,大军向河南南部及湖北北部集结,各路都相继冲出重围。5月18日黄昏,李宗仁与长官部官兵700余人,乘夜色突出敌之包围圈。日军一路杀来,伤亡了万余人的代价,得到了一座空城。徐州会战消耗了日军有生力量,迟滞了日军进攻速度,为部署武汉保卫战赢得了时间。
徐州会战后,毛泽东认为那篇酝酿已久的大作发表时机已经成熟,事实论据已经具备,于是延安城内凤凰山麓那孔灯光明亮而温度适宜的窑洞里,毛泽东几乎笔不停歇、夜以继日地写作着腹稿已成的文章,经过8天8夜的呕心沥血,这部5万余字的《论持久战》初稿终于写成。毛泽东在一次集会上作了《论持久战》的长篇演讲。演讲中,毛泽东旁征博引、举一反三,以他一贯生动而不失严谨的文风,逻辑缜密地层层推进、梳理,深入浅出地引经据典,摆事实、讲道理。这篇文章和这次演讲就像拨开了笼罩在人们头上的云雾,对人们当下最关心的问题给出了科学合理而有分量的回答,在延安引起轰动,迅速传播到各个抗日根据地,成为我党我军树立信心、指导抗战的行动纲领。武汉会战结束后,在陪都重庆,周恩来第一次向白崇禧介绍了《论持久战》。素有“小诸葛”之誉的白崇禧听完介绍,有着十分的兴趣,他让周恩来一定送给他一本。在得到这册《论持久战》后,白崇禧进行了认真研读。读完后,白崇禧拍案赞赏:“这才是克敌制胜的高韬战略!”白崇禧在国民党上层不断宣扬、介绍“持久战”理论,很快在当时中国军事界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些都逐渐传到了蒋介石耳中,并引起他的注意。白崇禧趁此向蒋介石转述了《论持久战》的主要精神,并送一册过去。不出所料,蒋也对《论持久战》深以为然,武汉会战后的局面也印证了“抗日战争必将经历的三个阶段”。于是在蒋介石的支持下,白崇禧把《论持久战》的精神归纳成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并在取得周恩来的同意后,由军事委员会通令全国,作为抗日战争中的战略指导思想。《论持久战》在国际上也引起了重大反响。当时周恩来寄了一册给香港的宋庆龄。读完文章后,宋庆龄深为认同毛泽东鞭辟入里的分析判断,她找到自己亲近的朋友爱泼斯坦等人把《论持久战》翻译成了英文,准备在海外出版。毛泽东得知后,特意为英文本写了序言:“希望此书能在英语各国间唤起若干的同情,为了中国的利益,也为了世界的利益。”
二、台儿庄战役有力批驳速胜论和亡国论
在抗战初期,日军凭借精良武器,攻城略地,气焰嚣张,不可一世。在北方,日军沦陷京津,践踏华北,进攻齐鲁,占领山西;在南方,日军攻陷上海,逐鹿华东,屠城南京。一时悲观情绪笼罩全国,“亡国论”甚嚣尘上。一些人认为日本科技发达,国家富强,中国一定不是日本的对手,打也是失败,不如投降。就在此时的1938年春,中国军队在台儿庄众志成城、浴血奋战,痛歼日寇万余人,取得了震惊中外的台儿庄大捷。捷报传来,武汉三镇彻夜不眠,华夏九州狂欢不已,笼罩在国内的悲观情绪一扫而光。国际观瞻也出现大变化,欧美对中国抗战坚定了信心,从舆论和物质上开始援助中国抗战,这时一些人又鼓吹“速胜论”。他们认为日本领土狭小,缺乏资源,无法承担大规模战争,所以很快就可以被中国击败。在共产党内,也有一些人寄望于国民党正规军的抗战,轻视游击战争。“亡国论”和“速胜论”一是盲目悲观,一是盲目自大,都对当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