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一段距离看世界

隔一段距离看世界

丛萃杂文2025-04-16 14:27:35
一长期生活在本地,看惯了眼前的一草一木,一房一瓦,一人一俗,就会熟视无睹,眼睛疲劳,不觉得有什么新奇,不觉得有什么新意。同样,长期生活在城市中的人,长期从事一种职业的人,也就不觉得城市有什么景致,景致

长期生活在本地,看惯了眼前的一草一木,一房一瓦,一人一俗,就会熟视无睹,眼睛疲劳,不觉得有什么新奇,不觉得有什么新意。同样,长期生活在城市中的人,长期从事一种职业的人,也就不觉得城市有什么景致,景致有什么新奇,新奇里有什么深意。也就不觉得自己的职业有何崇高,有何平凡,有什么人生,有什么真谛。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要想从眼前发现景致,发现新奇新意,发现人生人性,发现真谛真理,就得从眼前退开,隔一段距离看世界。站在远处,或者站在高处,静观花开花落,静观四季沧桑,静观人世百态,静观人心人性。
朱多锦老师城市诗的写作就是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隔着一段距离看现代城市的景象,正因为他隔了一段距离,才能发现现代城市的诗意。朱光潜在谈到《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中说,把事物摆放在一定距离中,才能发现事物的美,生活在事物之中,你只能看到它的实际用途,跳出事物之外,才能以“无所为而不为”的态度发现事物的真,发现事物的美,发现事物的诗意。
朱多锦老师虽然生活在现代城市中,但他把现代城市摆在了一个被观赏的位置,就像一幅画,给它镶上了镜框,使它有了距离感,使它有了与众不同的别致。朱老师站在观赏者的角度,站在现代城市的边沿,以一个自然人的眼光,以一颗淳朴的农人之心,来看城市的高楼、树木、斑马线、立交桥以及川流不息的车辆和人群。在这些现代城市人熟视无睹的事物中,朱多锦老师发现《城市广场》平平滑滑,不能烙印下几多灵魂;发现《城市走狗》穿着时髦狗装,这里吻吻,那里咻咻,声声走出腥味的前途;发现《二奶》这个新名词,正镶嵌在城市的朦胧灯影里,装点达官贵人的门楣;发现了《等车》人捉摸不定的命运;发现了《电梯里的故事》还没开始,便稍纵即逝;发现了《城市高楼》给人们投下长长的阴影,使人心长出苔藓;发现了《城市树木》只能生长人的意愿。
有人可能要说,朱多锦老师发现的这哪里是美呀?这明明是城市的阴暗和异化。确实,朱老师发现的是现代城市文明日渐脱离自然的异化,人心被物质奴化的无助和失控,那是因为朱多锦老师,不仅仅以一个自然人的眼光旁观城市的景致和人世百态,他还以一颗忧国忧民的心灵来忧患世人的生活和精神,他还凭借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来警示世人。
现代城市的景致太多太多,有美有丑,有阳光也有阴影,生活在现代城市里的人,大多忙忙碌碌,奔波在追求物质时尚的辛勤、劳累、以及快乐和享受里。大多以功利的眼光看到的是:香车宝马的炫目,灯红酒绿的醉心,高楼林立的气派,时尚时髦的虚荣。谁又能静下来,“心远地自偏”呢?谁又能抛开功利的目的,以无所为的态度来观赏现代城市的景致呢?谁又能以一颗自然淳朴的农人之心,忧国忧民的情怀来感悟现代城市脱离自然的异化呢?
人的生命太短暂了,人在熙熙攘攘,皆为利来,皆为利往之中,来不及观赏什么,来不及发现什么,来不及思考什么,物质的追求永无止境,即使闭上眼睛,还觉遗憾重重,恨不得来生再继续未境的追求和享受,怎么能静下心来,推开一定的距离来观赏这个世界,来发现城市发展的畸形呢?再说,大多数人在接受社会教育和熏陶的过程中,不再是自然的人,已被社会的功利异化,无论做什么事,都带着功利目的去做,无论看什么人都带着功利的眼光去看,慢慢地,也就失去了发现美,发现真谛的眼光。即使有什么发现,有时也是偏颇的,甚至是极端的。只有那些像朱多锦老师一样自然纯朴的人,不被功利目的污染的人,才能发现美,再加上他的学识经历,再加上他的忧患意识,他就会发现与众不同的城市诗意!就会发现城市高速运转下人心的无奈无助,人性的失控变异!
现代城市发展太快!在强大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人有时会茫然失措、无所适从;有时会不择手段、孤注一掷;有时会趾高气扬、不可一世…..不同经济层次的人有不同的精神失落感,其共同的状态就是找不到精神家园,在经济的大潮中起起伏伏,一滑再滑,坠落为物质的奴隶。但人们身在其中,又感受不到自己的坠落。必须需要一个发现者来发现,来提醒,来警示!正因为朱多锦老师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以一个自然人的淳朴眼光,凭借关照人心人性人生的忧患责任,隔着一段距离,才能发现现代城市里人们熟视无睹的景致,才能感受到景致蕴含的深层含义,才能通过诗歌形式含蓄而思辨地表达出来,让人们在诗意中领悟,领悟现代城市下人类物质追求中道德的滑坡,精神的无助,本性的失控,从而重新建构自己的精神家园。

朱多锦老师的现代城市诗,创作角度是把城市摆放在一段距离之外,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以一个自然人的心态,带着没有功利的忧患意识来观赏现代城市景致,来发现景致的人情世态,来思辨景致的人心人性。这是艺术创作和现实生活之间的空间距离和角度。艺术创作和现实生活也得有时间上的距离和角度。
人不可能在悲痛欲绝时写出文字,痛定思痛,感触会良多,大家都知道蔡琰的《悲愤诗》,感人至深,但也是经历之后回忆起来的创作。《红楼梦》里的故事,更是曹雪芹晚年回忆少年事。经历的事情沉淀一段时间后,回忆起来便有了时间的距离感,在时间的距离中便有了美丽的忧伤,忧伤的美丽;便有了冷静的思索,思索的冷静。
大家都有这样的感觉,中年或老年回忆起自己的童年,都有一种不可言说的美好滋味。童年的那条小河,那个小土屋,那些小玩具,那些小狗小猫小虫子,当时并不觉得多么美丽可爱,现在回忆起来却特别温馨,有一种诗意的朦胧。即使童年的贫穷饥饿、挨打挨训,现在回忆起来也有了痛苦的亲切,伤心的美丽。所以艺术的创作和现实生活,特别是和自己的经历之间,必须隔开一段时间的距离,这样,那些特别深刻的经历就沉淀成一个被观赏被思考的对象,用现在的眼光和心灵来感受过去,就没了功利目的,没了个功利目的,就会思考的冷静,思索的清楚和辩证。朱多锦老师近期创作的叙事长诗《父亲的高粱》就是隔着时间的距离艺术化了过去的一段经历。
正因为隔着时间的距离,朱多锦老师才能静下心来没有功利的观赏思考,才能艺术地描写、刻画,思考、思辨过去的那段经历,那段历史;才能将那段经历,那段历史沉淀为有景有情、有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