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间词人温庭筠

花间词人温庭筠

基本法杂文2025-11-27 03:37:25
一提到温庭筠,大多数人都会想到花间派,他是花间派的创始人,对词的发展很有影响。温庭筠的词作温婉清润,就如同他的名字一样清新可人。温庭筠的词多写妇女闺情,风格秾艳,清逸脱俗。他的词都注重对华美物象的客观
一提到温庭筠,大多数人都会想到花间派,他是花间派的创始人,对词的发展很有影响。温庭筠的词作温婉清润,就如同他的名字一样清新可人。
温庭筠的词多写妇女闺情,风格秾艳,清逸脱俗。他的词都注重对华美物象的客观描绘,诗中意象却流丽动宕,词中意象浓艳静谧,以写实为主。同时,温庭筠的词都以南方水乡的柔美明丽为基调,具有情景交融的纯美境界。
如《梦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写一个女子,早起梳妆打扮,登上江楼极目眺望,期待着爱人的归来,一直从早晨望到日暮,千帆过尽,江水东流,却始终见不到爱人的踪影。结句“肠断白苹洲”,依然含蓄有味。
《菩萨蛮》——“宝函钿雀金鸂鵣,沉香阁上吴山碧。杨柳又如丝,驿桥春雨时。画楼音信断,芳草江南岸。鸾镜与花枝,此情谁得知。”一个贵妇人,住在陈设华丽的沉香楼阁里,但内心却空虚苦闷,她在楼上看见吴山翠碧,杨柳如丝,想起了往年春日和爱人在驿亭离别的情景,如今“春风又绿江南岸”,可是离家的爱人依然音讯杳然,将闺怨潜伏在含蓄的笔墨之中。
《更漏子》——“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香烟蜡泪,暗示这个女子秋思萦怀,心情愁苦。梧桐夜雨,滴到天明,思人未归,彻夜无眠。
《杨柳枝》——“织锦机边莺语频,停梭垂泪忆征人。塞门三月犹萧索,纵有垂杨未觉春。”因春天已到,更加思念丈夫,可是出征的丈夫并不曾为春色而起归心,也许不是他不思归,是因为塞上萧索,纵有垂柳,未觉春天的到来。
透过这些词,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又一个鲜活的愁中思归人的温柔女子。
温庭筠的词作虽然如此温和缠绵,但他本人却不是如此。他好讥讽达官贵人,对待不正之风声调激昂,这也正是他如此有才却又屡次考进士不第的主要原因。
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年),温庭筠将近40岁时开始应举,未中,只在京兆府试以榜副得贡,连省试也未能参加。究其原因,大约是受宫中政治斗争之害。因为杨贤妃的谗害,庄恪太子左右数十人或被杀,或被逐,沙汰殆尽,随后庄恪太子不明不白地突然死去。温庭筠被卷进这起政治斗争中,没受灾祸已算不错了,哪还指望中进士。在他步入科场前,便注定了不能及第的命运。开成四年应举不第后,温庭筠在鄠郊住了两年,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二年抱疾,不赴乡荐试有司”。当时是真病,还是畏祸待在家里,不得而知。唐武宗会昌元年(841年),温庭筠41岁时,到淮南与李绅相见。早在温庭筠8岁时,便与李绅相识,可谓自幼为友。到唐懿宗大中九年(855年),温庭筠又去应试。这次应试是沈询主春闱,温庭筠却由于搅扰场屋,弄得满城风雨。事件的起因,是温庭筠有“救数人”的绰号,即在考场帮助左右的考生,因此这次沈询将温庭筠特别对待,特召温庭筠于帘前试之。温庭筠因此大闹起来,扰乱了科场。据说这次虽有沈询严防,但温庭筠还是暗中帮了八个人的忙。当然,这次考试又没能中。从此之后,也就是说从55岁起,温庭筠便绝了这门心思,不再涉足名场。
考场救人,确实是不该,但从这里可看出温庭筠的才能。同考场救人一样,温庭筠还帮过相国令狐绹的忙。温庭筠出入令狐馆中,待遇甚厚。当时唐宣宗喜欢曲词《菩萨蛮》,令狐绹暗自请温庭筠代己新填《菩萨蛮》词以进,嘱咐温庭筠千万不要泄漏出去,而温庭筠却将此事传了开来,令狐绹大为不满。温庭筠看不起令狐绹的才学。唐宣宗赋诗,上句有“金步摇”,未能对,让未第进士对之,温庭筠以“玉条脱”对之,宣宗很高兴,予以赏赐。令狐绹不知“玉条脱”之说,问温庭筠。温庭筠告他出自《南华经》,并且说,《南华经》并非僻书,相国公务之暇,也应看点书。言外之意说令狐绹不读书,又尝对人说“中书省内坐将军”,讥讽令狐绹无学。令狐绹因此更加恨他,奏他有才无行,不宜与第。由此可知温庭筠一直未中第,非其才学不高,皆因当权者所嫉也。不仅才高不第,反倒落下了品行不好的坏名声。又相传温庭筠在传舍遇到微行至此的唐宣宗,因不识为皇帝,曾傲语诘之。
温庭筠搅扰场屋后,贬隋州隋县尉,当了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官。大中十一年(857年),徐商镇襄阳,辟为巡官,此时温庭筠已56岁。在襄阳,温庭筠与段成式、周繇等交游酬唱。在襄阳待了几年时间,唐僖宗咸通二年(861年),徐商诏征赴阙,温庭筠随后也离开襄阳,去了江东,此时已经61岁了,次年冬又回到了淮南。此时的温庭筠,虽诗名颇著,但已自潦倒,不检行迹,与贵胄裴诚、令狐滈等博饮狎昵。当时令狐绹出镇淮南,温庭筠因其在位时曾压制过自己,虽是老相识,也不去看他。咸通四年(863年),温庭筠因穷迫乞于扬子院,醉而犯夜,竟被巡逻的兵丁打耳光,连牙齿也打折了。他将此诉于令狐绹,令狐绹并未处置无礼之兵丁。兵丁极言温庭筠狭邪丑迹。因此有关温庭筠品行极坏的话传了到京师。63岁老翁,被打折了牙齿,并且落了更坏的名声,温庭筠只好亲自到长安,致书公卿间,申说原委,为己雪冤。随后即居于京师。
咸通六年(865年),温庭筠出任国子助教,次年,以国子助教主国子监试。曾在科场屡遭压制的温庭筠,主试与众不同,严格以文判等后,“乃榜三十篇以振公道”,并书榜文曰:“右,前件进士所纳诗篇等,识略精进,堪神教化,声调激切,曲备风谣,标题命篇,时所难著,灯烛之下,雄词卓然。诚宜榜示众人,不敢独断华藻。并仰榜出,以明无私。”将所试诗文公布于众,大有请群众监督的意思,杜绝了因人取士的不正之风,在当时传为美谈。而此举又给温庭筠带来了不幸。他完全以文判等,且榜之于众,已遭权贵不满,又所榜诗文中有指斥时政,揭露腐败者,温庭筠称赞“声调激切,曲备风谣”,更为权贵所忌恨。所以,宰相杨收非常恼怒,将温庭筠贬为方城尉。因主持公道而招忌被贬,所以纪唐夫送其赴方城时,诗云:“且饮绿醁销积恨,莫辞黄绶拂行尘。”遭受此次打击,再次被贬,年事已高的温庭筠在咸通七年(866年)冬抑郁而死。《唐才子传》云“竟流落而死”。未知到方城后不久而死,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