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村文化站名存实亡
文化站在农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宣传党的政策、方针的前沿阵地,同时又是传播先进文化,传播先进思想,传播科技知识,培训农村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课堂。但是,由于政府对农村文化事业重视不够,文化站的建设,发
文化站在农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宣传党的政策、方针的前沿阵地,同时又是传播先进文化,传播先进思想,传播科技知识,培训农村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课堂。但是,由于政府对农村文化事业重视不够,文化站的建设,发展受到阻碍,其传播功能几乎丧失,实为名存实亡。近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文章,称农村文化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年人均文化事业费仅为2元、县级图书馆藏书仅为0.1册,文化专干每月只有35元工资,电影院变成了仓库……数字让人吃惊、震憾。原以为国家对农村文化事业投入很大,但国家太大,遍撒胡椒粉的输血功能未能见效。看来,对农村文化事业的投入仅靠国家是不行的,根本还要靠当地政府部门,只有加大对农村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方能解决此种窘迫的境地。
中国是农业大国,有9亿农民,受教育程度低,极需提高文化知识,以适应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需求。农村文化站担此了重任,文化专干也就成为拓展农民思路,引领他们走致富之路的先锋。但是文化站的建设停止不前,缺少必要的设施,已有的设施也因种种原因移做他用或丢失、遗弃,成了空壳。文化专干得不到重视,势单力薄,加之知识匮乏,很难支撑起文化专干的重任。年轻有为的不愿干文化专干的差事。怕耽误前程,故尔,文化站建设后人无人。
造成这方面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首先是当地政府没有给予足够重视,没有把其纳入重要的位置。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代表先进的文化方面。先进的文化本身就是生产力,这已被实践所证明。其次是人才匮乏。农村文化站的文化专干应是懂文化,学文化,会使用文化的人,由于领导的不重视,不关心,原有的文化专干退出了该行业,又没有及时补充新的人员,使农村文化事业陷入绝境。再次是文化主管部门引导扶持不够,思想保守,缺乏开创精神,更缺乏与政府协调的能力,形成了“脱管”的现状。
甘肃省早在上世纪90年代提出了打造文化大省的战略,也着手实施了这一战略,沿丝绸之路建成了乡乡有文化站的可喜局面。但好景不长,已建成的文化站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说到底还是经费投入不足。当地政府也想了一些办法,给文化站订了报刊杂志,发动社会力量捐了部分书籍。但这远远不够,因为所捐的书籍过时,达不到指导农民脱贫致富的作用。乡财政也十分困难,报刊杂志的订数愈来愈少。
面对农村文化站名存实亡的实际,政府及文化主管部门应该拿出行之有效的办法,解决目前的现状。一是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使农村文化站建设重新启动,发挥文化站应有的功能。二是要培养人才,把有文化、有知识,肯钻研的优秀青年选配到文化站工作,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三是政府与文化主管部门要协调好关系,拿出发展规划,有计划,按步骤地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另外,可否将文化站承包给有能力、想经营的人手里,既让文化站显示出它的功能,又能依照承包人的愿望实现其理想、价值。
版权声明:本文由传奇新开服网站大全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